我試著採取一種ethno-methodology的精神來指導在設計教育田野裡的日常研究生活,尤其是,觀察設計提案從醞釀、生成、擴散到收斂、發表的過程,理解設計系師生間如何透過object formation為媒介、言語對話中大量省略、留白、默契、跳躍、暗示在密集來回的互動中「建構真實」,例如使用了哪些「俗民方法」讓一個design workshop成為可能。隨著我對這層「設計對話模式」的理解加深,我也慢慢摸索找到了社會學家在設計教育中進行routine interruption(breaching experiment)或製造phenomenological surprise與stress的機會點。
這次參加兩位日本設計師的工作營對我是個非常有意思的新經驗,服部滋樹跟民藝的設計對話是我很早就熟知的,水內智英對於物件導向的興趣與ANT的熟悉也跟我的研究意向一致,他們前幾次來SCID,我都一直保持距離沈默靜觀,這是一個「異人」跨入他者領域內參與觀察必要的防守姿勢。這次Symbiotic Interest的主題設定對我而言是個絕佳的機會,剛好系上要我擔綱工設系參與的導師,就給了我一個透過共同實作與觀察來檢驗許多過去累積「私理論」的機會。
這次工作營對我另一個新意是,我終於有機會觀察混搭建築、工設、媒傳、服設學生的工作營如何進行,檢視不同設計專業學生的能力慣習。我在工設系裡看各種類型與程度的設計學生已經5年,最近開放下學期一門課給其他系的學生算是我擴大觸覺接點的第一次嘗試,沒想到下學期還沒到就讓我逮到機會更近距離進行互動觀察!
這一篇本來是想寫些我這幾天的「田野參與觀察心得」,沒想到才開個頭就(一如往常)寫了這麼多廢話,哈哈,先在這裡打住,明天一早就有五組同學的最後提案發表,我也非常期待,那就等明天工作營完整結束後再找時間分享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