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中無法出門,但真的怕朋友錯過今年的文博會,想來推一推。
我以前對文博會一點感覺都沒有,幾年前才開始注意到它的存在,一個重要的理由我想跟我無關,是文博會開始轉換方向,「文化」「博覽」終於跟每天活在文化(不管那是什麼)裡的「台灣人」有了關聯。因為調整,就有了摸索,因為摸索,自然帶來衝突,文化衝突是可以預期的,它本來就是文化活潑與時俱進地活著的證據。
我這幾年在不同的地方、跟不同的人、就不同的事件,台前台後感受到許多次環繞著「文博會」的文化衝突,然後開始也被逼著思索文化台灣的難題,思索與爭議都不免痛苦,但我也知道,在心底更深處,我是在歡呼地享受著這些「終於」不斷冒出的文化刺點。
今年的文博會,正在感冒中的我不知道能否到現場,但我知道真蓉擘劃的地景藍圖,感受得到許多刻意衍生突圍的大膽嘗試,前幾天我繞了正在如火如荼最後24小時布展的現場,也拿到桃園版的第一份熱騰騰的《在地》。
我有一種強烈的預感,一種心底油然的聲音:「這就對了!」,然後心頭流過一道感謝的溫暖。思索與論述固然重要,但沒有了現實時空中無中生有的策展、觀展與聯繫這兩者的展場,那只會是沒有對象沒有生命,注定乾癟沒有血肉的骨架。
2020年,台灣可能會往一個截然不同(或者熟悉)的方向迴轉,我最近閱讀1920s末的日本與德國,後見之明對那黑暗時代來臨前的最後花火多了一股無法壓抑的巨大感傷,我也知道,那種預知死亡的哀愁情愫裡有一種面向未來、與我此刻身處迎接2020的台灣場景的默默共鳴。這有可能是老天給我們最好的一場文博!
所以請用珍惜的心情去今年的文博會走走,記住你眼中看到可能百年之後讓人稱羨在場的每一幕,while Taiwan still on the move,然後想想要不要、怎麼樣,在文化盛世的慶典後讓台灣move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