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個體的審美生命力~《敗者的搖滾瞬間》觀後雜感

48419485_10155709790032294_455826274988851200_n.jpg

很高興如願跑了桃園一趟看明璁與朋友們演出非常精彩的敗者搖滾,比lecture performance字面預想還繁複的編排組合,燈光舞台加多媒體的串連不時有意外的驚喜,一場以舞台戲的形式展開的社會學課,台下觀眾不少是熟悉明璁的讀者甚至學生,所以觀眾席的笑聲總是帶了點熟悉的親切,大舞台多了小劇場的互動趣味。

坦白說,我不是很習慣那些比較長篇的lecture,所幸自拍直播與扁長橫跨舞台的螢幕創造了些電影語法的蒙太奇效果,減緩了沈悶也增添維持住了戲劇感。演員自白的大量運用不免讓觀眾產生了脫身出戲的客觀距離感,在蘇格蘭高地交通「意外」與收尾劫機飛行「事故」這兩段沒有對著觀眾喃喃自語(如果我記憶沒錯)的演出平衡下,讓觀眾有了沈浸舞台比較完整的情緒連結。

明璁每一次快跑,尤其是那些加速的瞬間,總是讓我眼睛為之一亮,腦海裡就會自動帶入明璁現實生活中發生的「劇情背景」,反而讓他快速奔跑的畫面有了戲劇性的力量,對我是動人的一幕幕。戲中角色與現實中的明璁幾乎一致貼合,這使得謝幕時看到明璁「真人」脫戲出場反而是這齣以Goffman「污名」「表演」理論為底的舞台劇,讓人感慨「戲如人生/人生如戲」為performance本身「就在眼前」而若有領悟為之感動的一刻。

但我要說,Goffman的課搬到舞台上演出後,在lecture之外增加的社會學戲劇感動,讓我看到了Goffman身後站著更寬闊深刻只屬於Simmel的人文光彩,在現代性客觀文化的悲劇底下維持著人味也因此始終等待著希望的,終究是在個體每一刻哪怕再微細、徒勞的掙扎背後生命動人的審美力量,那是「教科書社會學」無論講得再精彩,都無法比擬替代、我從觀戲體驗中學到的啟示。

感謝明璁與他年輕的舞台伙伴們今晚的精彩演出,Wonderful performance!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