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個實用主義者,是杜威的信徒。
實用主義者有個基本的態度是「未知論」,我最常跟自己也跟別人說的口頭禪就是:「我不知道」。台灣有很多讀了這個那個理論,然後跟你說:「我知道!」的專家,我從不想跟他/她們多走幾步,我常常懷疑心想:「妳/你怎麼知道?」
環境一直都很複雜,而且不斷處於變化,我們要在這曖昧模糊的環境中存活下去,就只能謹記自己一直(只能)「活在歷史中」,邊摸索探求環境、邊打造起碼堪用、最好好用(思考/物質/精神)的道具來存活發展下去。我在想,這大概是我看公投結果沒有什麼挫敗感,甚至還帶著比之前更愉快踏實心情的原因吧?
粗糙來講,友同與反同如果在台灣是3/7分,這個3/7比並不是因為選舉才被創造出來的結果,而是透過選舉的實作practice終於explore彰顯的「環境事實」。
過去我們不知道,現在知道了!!Hooray!!
就像在未知的山徑中行進的隊伍,領頭者用登山杖測試地面鬆軟硬實,結果鬆落滾到深谷一大塊你本來以為堅穩的樹幹,千分之一秒的最初反應會是驚嚇,但馬上跟著豁然的反應自然是「他X的好險」知曉「多駕馭了些」環境的慶幸愉快!我們呼朋引眾登高接下來的步伐不是只會更踏實,努力地更有效率嗎?
人的社會是活潑的,人的歷史是動態的,人生存奮鬥的知識也必要是「在場的活知識」,be pragmatic, be optimistic, enjoy confronting our 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