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比較晚到論文提案發表現場,只聽了六份計畫書,其中三篇都有一樣的問題,對「脈絡」漫不經心的輕視,這大概是社會學者在設計學院教書最大的文化衝擊與挫折挑戰了,連我這種算跨界跨得還順手的老師都經常不知道要怎樣才能夠讓學生願意接受「脈絡」的約束。
「脈絡」不是表版上「裝飾性」的想像scenario,它是設計起跑前客觀限定的條件,不是妳可以隨便就wish away或make believe。「脈絡」是設計提案不能迴避的起點!
「脈絡」是given既定的環境,是經驗的對象,必須仰賴研究才能釐清,不是你可以隨便掰一掰了事。「脈絡」是設計創意要不斷交涉的過程!
「脈絡」是你的設計最後要回去的地方,是你的設計被理解接受的背景,是檢驗設計影響的關鍵。「脈絡」是設計成果決勝被認可的終點!
我常說,設計永遠是「兩頭在外」,設計從不是能夠自己決定的「脈絡」進來,最後也要回到不是它能夠自己決定的「脈絡」。你把「脈絡」拿掉,設計就會變成設計師自己或者設計師跟設計師自己人的自言自語。我經常看到設計學生在喃喃獨白自語,彷彿他可以把世界講成想成他自己認為、想要的樣子。
荒謬的是,這麼看重「脈絡」的社會學原本是該讓設計學生感受到「走出校園、進入社會、看見真實經驗、面對客觀現實」壓力的學問,卻又經常在設計學生瞎掰(連社會系大一生都不敢亂講的)抽象概念時被認為是「受到了社會學家的(壞)影響」,好似設計原本是多麼「踏實」的專業,而社會學全在天馬行空玩概念(天知道我們多放一個概念都要小心謹慎生怕被同行修理)。
我哪天能夠讓設計學生真切知道「脈絡」,理解「脈絡」重要,大概就可以退休了。但,…啊啊啊,DxS還有好長的一條路要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