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稻地設計展」已不知忙了多少天,感覺從進駐場地佈展開始每天都睡很少,挺恐怖的經驗,卯足勁就想給年輕人打開未來的出場機會。
今天研一的「社會設計」課就在展場舉行,先導覽一圈後集合在二樓「小廣場」,以這次策展從構思規劃到現場施作的經驗為例,說明概念與物件在許多不同layer上如何對接、在layer之間如何轉譯縫合,從體驗的時間流程與空間開與合之間的衡量,說明我在思考socio-design操作模型時的後設框架,最後定位這學期課程的重心以及未來期末後續策展的方向。
這幾天接待很多來賓,我在說明策展理念與策略時常提到的一句話,「5%設計、95%在地」其實是我從三年前開這門課就開始在課堂上強調的socio-design原則之一,兩年後等手頭兩本書的寫作都完成了,再來弄那個socio-design的書寫。
今天課程前後,我看到研三與研二的同學們一圈圈打散在「稻地」上熱情交流想法,看到策展團隊學長們言談中肢體的自信,尤其高興。經過這麼多日子來的磨練,坦白說真的耗盡我的精神氣力,終於看到他們的成長蛻變,一個年輕的設計團隊有了雛形。我的身體真的要說「奄奄一息」也不為過,一路走來都靠意志在支撐,我現在對於團隊的默契有了信心,今晚休展後就不再聚集年輕人評估今日、提點明日的學習重點,放手讓他們自行運轉靠彼此間的同儕動力自學了!
明天研二同學會繼續被我帶到現場上課,一樣期待年輕人的「代間交流」會繼續滾動長出青春有力的實踐設計新精神。從三年前剛踏入實踐工設,我就開始耐性地整地、播種、灌溉、眼看終於由樹成林,慢慢滋長出實踐工設的「研究生文化」,以後新生進來面對的將是研一到研三圍繞等著他/她們的「集體氛圍」甚至有了「部落傳說」,生出了自行傳遞運轉不用我再操心的「場所精神」。
我算是階段性地完成了三年前旭建找我來時出給我的改革課題(難題),離開展場時非常疲累,但也覺得可以昂首驕傲,真的可以無愧地來開始好好想想下一段人生的規劃。
我自己忍了好多年一直想要策個「接近我心中理想的展」的願望也算即將實現,這幾天跟來賓的對談還有上電視用台語談「設計與社會」的體驗又給了我好些「提問」,老師自己需要有獨處的時間空間才能反芻思索做出回應,原本該給週刊編集「Access to Tools」與La Vie「民藝x社會設計」的閱讀筆記時間都被放到策展中消耗了。
明天開始,我想重拾自己的生活步調,「幸福老斜槓」繼續尋找下個等著我開展生命可能的槓桿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