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設計,直面當代

一門以「現代性」為念的學問,應該不斷地去面向自己所處的時代,死命不懈地追問自己是否準確跟上、機敏回應「當下」的知識責任,身為一位社會學者,這是學問與職業的天命,無從選擇,來日不多,只能用生命去做最後的賭注面對。

沿襲過去的制度軀殼,當然有著清晰的經緯輪廓、正典權威的詮釋與語彙,期刊、學會、系所、、、儼然具足,但其實並不值得留念。這世界上沒有長青不朽的國家、企業,個人,學問自然也應如是,尤其是在我們這樣在快速解組重組中不斷變形的時代。

證諸社會學史的過往,「跨界的所在」永遠是社會學探問現實以維持活力的天命所繫,因為社會最現實的近未來永遠是從那些溢脫「體制化」、被所謂「真正社會學」的知識政權所輕視歧視的邊境開始,逐日累積力量蠶食、滲透、拆除你以為可以持續的知識威信,讓你一天天步上化石的棚架。

為了下一刻還能夠與時代與社會維持relevance,被尊重與期待地活下去的社會學,我們現在應該賭注於怎樣的發問?答案一定人言而殊,但每個敢於踏入跨界之境、專注思考探問,無懼於被體制羊群流放的孤獨思考者,都值得也贏得我的尊敬。

對我,這樣一位把人生知識生涯最後的十年賭注在跟「設計」近身肉搏思想戰鬥的人而言,拋開具體的課題與脈絡,我相信在最抽象的意義上,「尺度問題」藏著我們繼續存活在21世紀機會的最大社會學課題,反言之,「設計」是最足以挑戰刺激我們面對「尺度問題」煎熬的修羅場。

回應這個時代透過設計開給我們的「尺度」課題上,我認為,我們應該在「人與物交接、五感與物性糾纏」的小尺度範圍內重新建立社會學看待社會的基本視野,並且為此重新書寫一遍社會學史以記取過去的教訓、提煉整備一套在我們的現實中打怪練功的思考道具。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