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塗爾幹群學心法」上下篇結尾 的一段話:
創意很少來自技術或工具的應用,否則我們早看到創意被「大量生產」的荒謬場面,深刻的創意往往來自於打破慣性常識、換一個全新的角度看世界的架構觀點突破。你現在認識了涂爾幹,不妨自我觀察不時問問自己:
所謂「使用者行為」是不是被太多人(包括你)認定只能出自個體內在的動機?
所謂「社會秩序」會不會被太多人(別轉頭)直覺認定不外乎個體的組合?
所謂「設計改變世界」(承認吧,你也有過Yes, we can!的激動)該不該一直聚焦在如何洞察個體說不出口的「痛點」?
如果你開始對這些「誰都知道」的常識起疑,那麼恭喜,你/妳已經通過涂爾幹的引介踏入了社會學用複眼看世界的大門!
*********
大雨中回到家,同時在信箱中收到《La Vie》與《週刊編集》。
緊張地打開翻到專欄,快速看了遍「涂爾幹的群學心法(下)」,確定沒有什麼明顯的差錯,手腳健全是個完整的生命,孩子,Welcome to the world!
這個兩年期的寫作計畫老實說給我自己很大的壓力,繼孔德之後,又是上下兩期約一萬三千字的篇幅,處理完一位社會學家,等於從此給自己頭上框了個金剛箍,沈重的「規格」。
接近自虐的未來兩年,注定沒有一個月可以輕鬆,三十多年的社會學生涯轉進到設計學院後決定用這樣的計畫收尾,成功或失敗不管,「對自己有個交代」的誠意應該是值得肯定吧?(哭笑)
跟孔德的兩篇一樣,涂爾幹這樣的出場方式是我自己確定沒看過,很多人說不定連想都沒有想到的「潑猴翻跟斗」,就算不是離經叛道,也是一番(臉皮要夠厚、膽子要夠大)的文字冒險。
但我既然決定從中央野放自己,「撒野」應該是在最後一點人生剩餘的時間裡「不能逃避的責任」,換一種方式說社會學,也就意味著,換一種方式連結社會,唯有不斷尋找跟當下社會的新連結,學問才會在社會接棒轉化的步伐中繼續活潑的生命。
下一期還是不知道能不能寫得出來,恐懼感在未來兩年會一直按月循環不止地緊盯著我,但起碼現在這一刻,讓我這個滿身是汗的產婦喘口氣,給這些勇敢活現在客觀世界的文字寶寶們一個擁抱。
#再一次,感謝取中與週刊編輯的支持,讓我有個空間做這樣走鋼索的任性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