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門入社會吧!

這幾年我本來就一直「住在」巷子口,寫的、說的、想的都是在強烈意識到自己「少數民族」的位置下,跟「非社會學」的「外人」(其實我才是「外人」)溝通,當然不少人也透過跟我的接觸才體感到「社會學」的存在。

站在這些位置中日常存在著的我,一旦碰到受邀在「社會學巷子口」寫點東西,就一直揮之不去「多此一舉」的直覺,就好像要原住民「演出」原住民那樣的弔詭。荒謬的是,明明要寫的是「巷子口社會學」,但我對這事更強烈的感覺,反而是比平常就在做的巷子口發言更像是「回到社會學」的異常動作,一種在同溫層裡開同樂會湊熱鬧的感受。

事實上用「巷子口」來定位的這件事,在我讀起來,反而透露出說話者穩穩住在「巷子裏」深宅大院的自我認知,難怪有些發表的東西讀起來反而讓人嗅出,深恐跑到巷口拋頭露臉萬一被院子裡名門正派大戶人家看扁了怎麼辦的憂心,在「巷子口」的招牌下,放不下學術身段的防衛機制格外耀眼啊,妳不覺得嗎?

這樣一想,那麼在「巷子口」發言這件事,或許是個機會,可以更誠實地站在巷子口往「巷子裏」喊些話。就像我常跟非社會學的學生說,你們需要的其實不是「社會學入門」(往學院大宅裡走本來就不是你們的目的啊!),而且這東西也不可能讓妳真入得了社會學「知識殿堂」的內院,真正該被質問的不是你們,反而是另一頭的知識供給端: 什麼時候才會認真想過放下「巷子口」這種buffering protection,停止pretentious的姿態好好整裝出門?

「社會學破門/出門」還要等多久?

其實,我對回到巷口,甚至走上大街是支持的,可能比許多人都關心社會學在我們的這個時代(每個社會學者都該這樣想,這是作為「社會學者」出生的印記)的危機與可能,而且雖然許多人看到的都是我的巷子口文字(因此要刪除掉很多恐怕連學院派讀起來都會受不了的瑣碎討論,是的,目標是讓它們輕鬆好讀,最好帶點知性思考挑戰的pleasure,學院派就來修理我吧,哈,糟糕的是,我實在還抓不住要領,連我媽媽都跟我直說她看不懂),但嚴肅思考的後台卻常讓我經常性地處於失眠。

社會學者為了要跟所處時代思考連結帶來的緊迫感,這是從圖爾幹以來代代都被逼迫,超越學術體制的技術框架之外,必要跟「當代」結合並蛻變的壓力,因此必須持續破強出門!好吧,就算不從我們自己考量,我們也該設身處地認真思考我們的學生在未來40-50年將如何被評估他們學到的「社會學」與時代的關連性,現在發生在文學身上的高教生存危機不是不會發生在社會學身上的,雖然到時候我們這些人早就退休了。其實,同溫不同溫非關緊要,重點是怎樣界定一個學問存活的緊迫課題。

深宮大院如果不是把「stay在巷口」跟社會溝通並從中自我挑戰,在我看來只會是溫煮開水鍋子裡的青蛙,intellectually我不覺得夠值得respect,教育上也不夠decent。我其實是贊同走到巷子口的,只是這不該只是自己文風不動的科普示範或社會形象修補行銷;我其實更急迫覺得該破門大修社會學深宅,重點是該怎樣打破學術官僚集權體制對知識份子的身心綑綁,檢討我們的product本身該在我們這些生產者的手中做怎樣應時的回應修正讓學生可以進社會後展現社會學之為用,而不是將巷子口當marketing的legitimating efforts。

我理解的社會學史從來都是在不歇息地開門、破門、出門的挑戰中成長的。如果對「牆」的窒息封閉沒有恐慌,那對「門」的渴望夢想確實很難想像,我撞擊故我在,來一起撞牆吧!哈哈哈~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