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ya小四了,最近這個月,我跟他的互動越來越密集,每天晚上都多撥出一小時看他學些什麼,陪他一起學習。
這學期的「社會設計思考與實作」因為得到自學團體的友善支持,我雖然無法全心投入,但也開始接觸了這樣一個值得關注期待關係台灣未來的實踐領域,對比我在實踐工設研究所的教學經驗,更是有許多意外的體會(我跟實踐工設的大學部比較疏遠,事實上刻意保持距離,所以無從比較),觀察與接觸研究生的學習狀態,對比到小學生的自學教育,尤其感覺學生這時候再來切入自主學習的機會彈性與能力有些晚了,胃口與吸收能力都有了限制,這時再來改善真不是容易的事。
現在網路上自學的資源非常的多,我很慶幸Kaya的英文有點基礎,不是考試會考多好的那種優秀,而是跟英語在生活上沒有生疏感的那種自然的接納,譬如我們看英文影片或卡通,即便沒有英文字幕,這小子跟著看也不會覺得難熬,這點讓我跟孩子的一起討論有了許多方便,畢竟英文的資源多了許多。
但網路上的資源多是一件事,我也發現,從研究所的教學經驗體會到學生的瓶頸,人的互動交流溝通討論只會變得更加重要,人群互動的學習生活品質、學習溝通品質才是決定了那些關鍵活化的契機,單單學生一個人研讀思考,要察覺並且揪出自己尤其後設架構的盲點極為困難,起碼要花費很多不切實際沒有效率的時間精力。
希望未來一直延續要花更多固定的時間陪兒子共學,然後我自己也要重新把很多東西跟著孩子一起學好(譬如折射原理,慣性定理,譬如像函數這樣的習以為常的東西,竟然對孩子而言可以像變魔術一樣的神奇,哈。當然還有生物、化學、物理,社會學自然也不會少。)這樣的生活一定會比較累,但一定是更精神滿足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