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實踐工設教書剛收到需要負責「設計文獻研討」這門研究所必修課後非常困擾,我對於「設計研究方法」或「設計論文寫作」並非必修,卻由這門課來擔綱一直非常納悶。但是作為一位社會學者的直覺,讓我不會抽空地從研究所課程「該有的道理」來拒絕否定,我知道這一定是脈絡與歷史的產物,而且必然有它以這種方式存在的道理。
既然課程放到師生互動的層次都是活的,而且也沒有一定的教法,沒有兩門標題一樣的課內容會一模一樣,最重要的,它要怎麼長出筋骨,都在我這任課老師的調度掌控範圍內。所以,我需要的反而正好是發揮研究的精神來找到自己心服的解答。
接下來就很清楚,我必須要理解,不只要瞭解課程設計的原初規劃,而且更重要的是,要瞭解設計學院的研究生長什麼樣子,有怎樣的體質、耐力與悟性,都怎樣聽、怎樣說、怎樣讀、怎樣寫,然後在這門課之外的學習都是怎樣的狀態,畢竟學生是一個完整的個體,不是分別被不同課程切割歸檔,裝在不同抽屜瓶罐裡的「經驗」樣本。
我把這困擾化為研究的動力,一旦放棄所有先驗的答案,就只有剩下「從做中學」找到轉化知識為能力的機制道理,「透過課程的設計進行研究」(research through design),同時以「教室中的研究來驗證設計」。
第一年,我第一天就跟學生坦白自己也不懂為何這門課要放在必修,甚至直接講我不知道該怎樣進行,但唯一可以確定的是,我知道「研究」作為一種知識活動是怎麼的「人的過程」,所以讓我們就來實驗,我要放手面對未知的焦慮,每一堂課上完後觀察你們來決定下一堂課該往哪個方向繼續走,逐週判斷調整然後慢慢串起經驗發展成系統。第一年就在這種極端混亂的狀況下結束,24位學生全成了Jerry摸索教學創新的首批「實驗品」,真的貢獻良多,老師內心愧疚覺得還真有些可憐。暑假過後,我開始回頭密集檢視18週的經驗,然後統整後再出發。
第二年不一樣了,18週大階段小轉折一開始都陳列清楚,並且一開學就先說明「為什麼文獻研討必須放在必修!」(變色龍!)理由已非最初交代我任務的同事說法,而是我自己為了要讓這門課「教與學」、「理論與實作」、「脈絡與結構」整合一致所做出的重新定位。也唯有這些實證過的價值理由,我才能言行有據地承認這門課的必修位置,也才心安理得、
條理分明地用「這種怪異的方式」進行授課。這第二次的教學有經驗多了,重點雖成為對去年辛苦摸索出來的模式作「合理化」的修正調整,但也再大膽加入新的元素,反正就是把多出來的一點信心加碼再投注下去~!
我相信,全世界再找不到有「文獻檢討」是這樣的教法,非常有設計學院的手作風格,也反映了「一位」社會學者的知識品味,學生很辛苦,老師快發瘋,但我很高興,學生在18週後越來越有個「研究生」該有的樣子,開始積極主動安排自己的研究project,即便是在像實踐設計這樣「不那麼研究導向」的校園。
今晚因為要更新工設系的官網,我被提醒最好交一點文字對此課程作點介紹,於是寫了底下一些「官方說法」,不過精神與作法確實也就是這樣,分享,參考。
關於【設計文獻研討】
文獻研討是不管進行設計創作或設計研究都需要具備的基本功夫,更是具備完成碩士論文的基礎能力以取得學位的必要條件,文獻研討能力不足則研究計畫也就沒有被接受可以執行的道理,因此在實踐工設研究所列為必修的核心課程。
在這門課的設計裡,文獻研討並非只是論文中交代研究背景的一章,而是貫串整個研究(創作過程)的核心,建立確實可靠而且對焦創新的references。除了「讀」與「寫」這種看起來私密的個人知識勞動外,文獻研討的實作過程還包括「聽」與「說」,與同儕間發展專業互動的過程。
這門課將透過小組協作的架構來進行,希望循序漸進培養同學包括搜尋、建檔在內的七個核心能力,在18週的反覆聽說讀寫的磨練磨念之後,真正成為一位「研究的」設計「全人」,並在期末完成與發表一份有希望導向最終畢業論文研究計畫的最初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