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游校園的畢業青年

昨晚下課已經11點,意外出現一位遠到的年輕人在教室外等我,讓我嚇了一跳。我不是很會情緒安撫的人,科學家的腦袋執著客觀,很快掃過一遍狀況,就知道自己可以做的不多,只能給幾句整理與提醒。

年輕人出了學校才開始在社會裡用親身肉搏學著怎樣生存,學著自我照料、自我呵護、自我激勵… 學著意識到環境客觀凜然的存在…韌性與彈性或許是一體兩面,但是它們又是對內對外很弔詭的狀態,失敗挫折必然是要等著妳的,沒有這些經歷衝擊,妳不會有機會結實地長出靈魂的肌肉「成為你自己」。

其實,適應與生存不是難題,「堅持繼續成長」才是出了校園後等著年輕人的真功課。一整批的年輕人將會在適應後生存,但從此扛負著無解的沈重,逐年累積堅硬的外殼保護自己,出發點的自己忘了藏在哪個核心或角落,也沒了尋找的動機。

唯有足夠韌性才能承受自己的再次拆解,才能出現決斷丟棄一些抓著不放一直以為標記著自己的零組件,社會的配速超乎想像,年輕人在挫折之後只能快速總結、重新組裝,輕快是自己因此變得更有彈性的證明。如果你能走到這裡,那屬於自己的精彩人生才要真的開始!

真希望這年輕人幾年之後「有機會」體會這層道理,那時我會在隧道的那端迎接跟她恭喜。

昨天我也無意間瞥見另一群入世許久的前年輕人身影,適應社會之後也熄了那種天真的無畏,那種讓人珍惜的迷惘。讓我更加肯定,不給comfort的殘酷必要,因為火種必須要stay在挫折的歷練中才能等待到成長花火。現實確實殘酷,但老師也只能選擇不予仁慈,給她短暫的喘息,然後默默祝福、靜靜目送年輕人離開學校迴游社會,老師與學生間「對的距離」只能像這樣吧?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