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適時晚到的設計社會學經典

《東西的誕生》中文版 導論(開場 1/5分享)Where stuff Comes from Cover

 ===============
《東西的誕生》在我看來是本早熟的社會學經典,是Molotch教授意圖在「設計」與「社會」這兩座看起來涇渭分明的巍峨大山間默默架橋的創舉。
 
這本書當年就出得過早,中文版一直到英文版付梓的十四年後才「適時」出現,在我看來晚到得正是時候,降低不少過早出版被尚未準備好接受它的台灣設計圈與社會學圈忽視的風險。
 
群學出版社在準備這個系列的第一本書上費了不少苦心,翻譯稿來回訂正希望達到相當優秀的水準給讀者降低門檻,中間還數度被我勸說「(十四年都在等了)不急、不急」,因而延遲了上市行程,都是出於這樣一份慎重的心情。「Socio-Design」系列的規劃人本來只消列出清單吧?沒想到碰到這麼囉唆白目的傢伙,感謝群學編輯群的容忍。
 
我離開中研院社會所後進入實踐工設系任教,從研究社會的學術機構一腳跨入實踐設計的教學異領域,下切山谷取水,最後卻改變主意踏入對面山頭。
 
當年創辦實踐大學設計學院的官政能副校長原本是遠方的人物,現在意外之外成了就在隔壁一起工作的新同事,他慨允從設計大山的峰頂描繪「設計之眼」中看到這本書裡的社會學風景。
 

這樣配合我這篇導論,不管讀者從設計或社會學的哪個山頭互訪,應該可以從這些登山客在山谷間映射的文字,找到屬於自己的一些從容與樂趣。我想感謝他的賜稿,讓這本關於設計的外國社會學專書有了跨界架橋更真切的本地意義。

……. (待續)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