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異次元教室

這學期轉戰實踐工設,對我是大挑戰,38年在社會學圈,回國18年在社會所,在台大、清大、交大、輔大兼過課,出國日本東北大、關西大、、一路台灣 裡裡外外怎麼教都是在社會學系所。上學期的清大課算是小熱身,因為一半學生非社會學本科,最後混成雞尾酒還提了點子不錯的一些創業案,但這畢竟都是在社會 學的保護傘下。

這學期整個環境陌生,不過正因為陌生,對超級好奇的我也帶來許多跨界觀察、交友、溝通的樂趣,我過去快十年從轉向日本開始都在設計圈做田野,跑了許多地 方,交了許多朋友,但都只能算文化氛圍的感受(我想人類學者會感謝我的「謙卑」),對許多人來講可能已經夠跨界了,我也已經到了經常替位代言設計的錯亂地 步,但對我而言還是在comfort zone裡,很不爽自己就是了。

這次一不做二不休,把握難得機會,一次開了兩門課,大學部一門、研究所一門,18週課裡課外深度泡在裡面,感覺每週備課上課都充滿實驗性,被設計學生、設 計老師、設計學院整個團團包圍,超興奮有趣、超刺激思考(雖然它們感覺不出我內在思緒的高速運轉),這陣子閱讀設計書籍與書寫設計筆記時也特別帶勁。

我經常是從「環境時機對了嗎?」來決定要不要讀哪一種書,緣分不到,身體沒感覺,寧可把書丟到一邊,問題感與衝動來了讀起來也快,感受也深,在我看來做學 問沒什麼定要讀的「經典」,教室與學校如果沒有培養刺激出學生內在的困惑與食慾,就像把美食推給肚子塞飽飽的人勉強吃了也只是糟蹋,結果,最近每天晚上都 熬夜超時工作,XˍX。

因為設計學生給我看的提案,還有近日將參與的跨界教學的檢討審查(?)吧,在這種氛圍與體感下又開始思考了一下〔跨界〕這回事。分工在當代市場經濟中難以 避免,從裝潢房子到公司執行一個企劃、進行一項併購,醫師進手術房開刀,都必然是不同專業領域的人「跨界」合作的結果,但這不只不是「跨界」,還可能是彰 顯「跨界」為何困難與需要的病灶,不是嗎?

先不談為何跨界有其必要,就如何創造跨界體驗與如何從中學習提煉方法來看,核心應該還是要走出comfort zone, 然後有沒有let go我執,你不需要執著於讓自己安全有自尊的self.這跟走出comfort zone其實是一體兩面講一樣的事,「個體/社會」本是一體的兩面,能夠理解到這點,許多預設個體框架的「主流設計」都會自然滑向「社會設計」。

早上寫了這麼多廢話,快出門,今天要回中研院,啟動「搬書工」模式。

〔照片說明〕
學生拍的上課情景,早就聽說實踐工設的學生「很野」,走出comfort zone的跨界社會學者只好攜帶重型武器上場,絕對是出於防身自衛,沒真的惹毛我,放心絕對不會惹禍上身(有沒有吳宇森電影的氣勢?)

11042981_10152582712922294_5740454237527009498_n.jpg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