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記這一天:遊走於理論與實作之間

今天清大的文創社會學課程「文化商品與社會企業」上到第八週,辛苦的閱讀工作即將到一個段落,再一週我就可以為自己提出的理論架構打好地基,我把最後半小時保留來拿JFK繪本屋為例說明自己如何實作自己的理論(或者,應該說理論是從怎樣的實作經驗中演繹出來)。

這是從來沒有對外講過的主題,助教與學生看來聽得蠻過癮的,助教提議我寫一本記錄繪本屋創業故事的書,我想過要寫的書可多的,總是缺了臨門一腳,今天可惜時間短了些沒有辦法細論。我想要盡量把文字閱讀的份量放低,接下來半學期的課盡量用非文字的媒介來為教室的實驗摸索可能。

我的狂想是,試著把教室這種被當成學問下游末梢的空間翻轉過來,成為理論與實踐產出的上游,然後這整個過程都會被記錄,然後出版,然後創造一個回饋的循環。這門課只是一個熱身,我目前無法專心投入,如果給我自己的教室,這一個試點的體驗會被級數放大,變成下半輩子Jerry知識創新長征的起點。

下午從新竹回來直接趕去繪本屋,分擔一些書店的事,拿了一本繪本回來準備閱讀寫感想,然後回家瞇了40分鐘補點匱乏的氧氣,起身寫完要給日本繪本雜誌MOE的訪談回應。

傍晚留意到群學出版社寄給我的兩本新書,放在家門口很多天了,一本是「本土理論再想像」,另一本是「21世紀的家」。前者花比較多時間翻閱,葉老師真的一點都不孤獨,有這麼多窩心的學生們認真閱讀、一起創作。一些論文/經驗辯論的文字應該有趣,但對我來講好像離太遠了,有點好奇,我那篇道德經濟的論文究竟是算「經驗研究」還是「理論研究」?其實,我不是很care耶,或許真那麼在乎,那論文是寫不出來的,哈。

[21世紀的家」真的要花多點安靜的時間來讀,「家」這主題離我的研究遠了些,雖然幾次都掃到一點邊,幾篇論文看起來都挺有意思的,但我如果身邊沒有一個架構motivation的project在手,一般就不太會太認真切進去,沒辦法想做的事情太多,不帶著optimizing與尋求synergy的計算態度過活,大概我早就自我引爆了。比較好玩的是,我「觀察到」自己在翻閱這些關於家的人類學文字時,「理論的」知識興趣反而整個被引誘起來,這到底是厚銘的理論先導,還是志傑的通過經驗研究摸索理論在作動?Again,坦白說,我真不那麼care,我比較在乎的是「21世紀的家」何去何從?

身體疲累,腦袋缺氧,文字中充滿逃避認真engage的懶散,抱歉了。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