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商品的經濟社會學」:學生的期末報告,老師的期末自我批判

今天是交大「文化商品的經濟社會學」課程的最後一堂課,雖說是學生期末報告,因為這門課的設定目標,對我而言更重要的,反而是虛心聽聽學生的意見,然後對自己一學期的實驗整理出修正的線索。

灣最近十年來,文創為名的系所眾多,許多過去跟文創沒有相關的系所也都紛紛「轉型」掛上文創,我曾經從屏東一路北上對所有這些文創系所做過一番網路上的觀察,大抵上都是沿著原來的路徑做些微調與修辭的轉換,因為轉入者眾可說「風格」殊異十所學校有十種文創,但因為沿著舊軌,總體而言卻又弔詭地沒見到什麼文創該有的新氣象。

另外一個特色,就是大約從文創的想像去做功能切割,然後從既有的分化領域中找出專長的人才來「組合」,從行銷、管理、資訊、工藝、政策各個方向在不破壞原有軌道上做「補齊」,問題是從這些接合補強中我們很難看出「綜效」,大抵上就如Marx所說的一袋馬鈴薯,倒出來跟放進去內容其實沒有兩樣。

會造成這種結果,許多人應該很容易想像原因,從比較正面目的論的角度來理解,一個原因我認為可以是,因為文創本來就沒有一個core的知識架構,所以必然就會走到這種窘境。但真的是這樣嗎?如果歷史上看來是如此,我們經過這麼多年的累積經驗,難道不能夠開始去摸索文創這個綜合領域的core imagination嗎?

這門課我在想的就是,有沒有可能打造出一個potentially具有整合潛能的基礎視野,創造一個我說的文創樂高系統的基本元件。

很顯然,老師們必然都來自不同的專業領域,所以這個新的文創視野必須一方面保持開放,重點在可以促進對話,另一方面一定不能怯於找出焦點,因為focus才能夠促進synchronized efforts。

我因為從Design x Society出發來思考這樣的基礎元件,所以設定的焦點就是object物件,從第一堂到最後一堂,一層層堆疊出整個元件的面貌以及與有了這個core之後對外知識的預設銜接點,但始終保持將focus置於object。讓所有的進入的知識都可以在這個焦點下進行對話,進行自我變種。

這個元件作為文創整合知識/實踐的孕生上可以扮演怎樣第一步的角色,如何聯繫到可能的第二步選項,這還不是我目前關注所在,重點是要先歸結這第一步究竟可以累積出怎樣的經驗。

今天最後一堂課,我會用盡全力從這學期的prototype與使用經驗中找出有效回饋的珍貴資訊,評估我之前跳入這個沒有現實證據保證存在的「異次元空間」到底是不是白忙一場,或者,可以重新整理後轉化這個「技術」成為怎樣的「新產品」、「新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