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交大的課,邀請了以前民藝埕的老朋友 Peilun Li給學生一場演講,主題是「反文創的茉莉花土地革命:花谷田的101計畫」,我一直期待好好聽聽她的實踐體會,果然非常精采,簡直是專門為我這門課準備的社會創新個案。
今天也是我第一次看到或許可以稱之為「紀錄片」手法的演講,先切幾個跳躍的事件,聽完還是不明就裡先給了點懸疑,然後再重頭說起把整個故事說完,製造出「恍然大悟」。學習到一個演講的可能性。
我事前請她配合一下把物件相關的自然農法經驗講得詳細些,她果然也很配合地把重點強調出來。自然農法牽涉到將打破慣行農法的人為介入,基於實踐的認識學習,最後將此介入也融入生態系統成為內在一部分,這也讓人印象深刻,上了寶貴一課。
最後是Peilun從創業實踐中摸索出來的總結心得,跟我課堂上一直跟學生強調的觀念態度非常契合,這點讓我感到意外,當然也分外高興。以後如果有機會重開這門課,一定會繼續把花谷田當成一個個案來illustrate「文化商品」的分析架構。
今天也讓我想到,一個人在中研院做研究工作,與在學校邊教書邊研究的差別,就是老師從教學計畫的實驗與實踐中可以跟著學生一起成長,重點當然不是學生教了我什麼,而是持續存在具體教學對象的研究生活,對回復人文知識本該具有對話性的助益。
今天另外一個心得,想要跟熱情想要更深入學習的同學說聲抱歉,因為我只是兼任一堂的老師,都是在忙碌行程中擠出來的一點窗口,尤其下課後能夠多留個10幾分鐘已經難得,真的無法長期commit到同學身上,跟一直跟我約不到足夠時間的同學說聲抱歉。這也讓我學到一個體會,以後如果有機會在學校教書,一定會把office hours排出來,甚至下課後就在學校過夜,跟同學們有教室外的日常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