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濟論文正式脫稿

清晨4:20,Febie與Kaya都還在熟睡,四下意外地寧靜彷彿這個世界都跟著我此刻的心情沈澱了下來,我帶著尚未從感冒中痊癒的病體,在書桌前吐了長長的一口氣,這篇「道德經濟在消費社會中還有機會嗎?一個實質與形式分析雙軌並進的理論重構」終於是脫稿了!從深夜到黎明,馬拉松賽跑的最後一步,我的學術人生在17日的4am真正結實地跨過一頁。

從回國進入中研院最初的有線電視產業研究開始,一直沒有放棄在思考這個問題,中間經歷了許多產業研究的經驗累積,轉進到「設計與社會」四下無人的孤獨研究,跨海到日本歸零重新學習勇敢逐夢,然後在失明與病痛的挫折中慢慢站起,手頭目前還像瘋子一般進行著5個跟設計與社會相關的研究,包括在大稻埕進行文創的參與觀察。18年來這些體會都一點一滴進入了這篇論文的肌理。

我在這18年中已經丟棄掉許多次原本寫好三四萬字的草稿,罵了自己一頓沒用後,強逼自己要重頭再來過。這篇論文如果沒有經歷這些學思歷程點滴在心頭的折磨是不可能完成的,雖然閱讀的人大概完全無法理解這樣抽象的論文跟那些繪本、social TV、運動鞋、室內設計、柳宗悅與民藝的經驗研究間具有怎樣的內在關係。這就是學術人內在生活致命的趣味與無奈,哈。

文章很不容易讀,沒有耐性的朋友就不要嘗試進去了,我只是想分享一下這份只有學院書獃子才有的喜悅。

論文將會在6月出刊的「台灣社會學刊」上發表,我非常感謝學刊編輯與評審不厭其煩地閱讀與給我深刻毫不客氣的批判與要求,這個評審過程非常漫長,我在每次收到評審意見後幾乎都將整個論文又重寫了一遍,他們幾乎可以說讀了三篇不斷演化的論文,我很高興所有這些意見都成為了這篇論文的養分,最後一次評審意見看到對方對我論文的論旨的總結,竟然比我自己都講得清楚,從隔閡到熟悉,讓我喜出忘外,終於把message got through。

我無法想像如果沒有他們的嚴格把關,這篇論文如何能夠成為現在這個當初投稿時斷然無法想像地成熟成長的完整論文。有一位評審中途退出,他說可以欣賞我的野心與分析邏輯,但在價值觀念上實在無法接受我對道德經濟這樣(我自己承認確實有些離經叛道)的詮釋,怕自己無法秉持中立做出評斷,因此決定退出,我當然不知道他/她是誰(我從來也不去問這種無聊問題),但他/她這種斟酌決斷的誠懇也贏得我的尊重與深深感動,自己以後也理當見賢思齊把學術對話的真誠傳遞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