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5年前拍的這段影片,有些感慨。Kaya八個月大時,我們就讓他配合大人作息調整,透過仔細規劃執行入眠前的步驟,Kaya很快就改變習慣60秒睡著,一夜睡9個小時不間斷,父母也因此得到正常生活的喘息機會。
那時我們這則影片引起軒然大波,有的人說我們不應該給這麼小的孩子discipline,有的痛罵我們殘忍,但我自己看了認為說得有道理的理論,make sense的建議程序,加上自己的用心安排,做了我們認為值得一試的實驗,最後證明大人一廂情願地以「純真」「自然」對「兒童」的過度「保護/放任」(人的世界矛盾是可以相生的)可能反而搞得大人與小孩兩敗俱傷。
每個小孩的體質或許不同,而我們可能只是lucky。但現在想來,那時一些滿溢愛心專家的威脅斷言起碼在Kaya身上是一點都沒有生效。什麼這個孩子會因 為不安而產生人格上退縮啦,攻擊啦,親子初級關係的XX…..反而我們一路看到的是個性溫和、善良跟父母關係親密信賴的快樂小男孩。
在我們的「見守」下Kaya從小就被放任自己去「早熟地」操作起刀、剪、叉,我們只是在一旁提醒、指導、觀護,長大些難免很久才一次會失手剪到手,痛得哇 哇叫,但他反而有點不好意思說是因為沒有專心,然後找來OK繃自己剪剪貼貼包紮傷口。現在的Kaya,很多老師朋友都可以觀察得到,自己動手拿材料做手藝 動作就是比一般同年齡孩子靈巧許多,也更有能力做許多自由創作。
我記得以前看過一個關於兒童教育的TED影片,談到文明社會給了太多出於保護孩童的禁令,標示禁止、小心的場所、玩具多到已經失控的地步,但他放給我們看一些部落的孩子,從小拿著腰間的刀子,砍樹、削枝、熟練一身適應生存於環境中的身體知識與技能。
其實,繪本也是,很多看起來是給孩子的純真繪本,其實充斥著大人想像、希望看到的「兒童」;相反地,許多看起來似乎兒童不宜的繪本,其實對孩子的世界反而具有許多真切真摯的情緒感應與感動。
親子間的關係、成人/小孩間的關係仍舊存在許多關於尊重與自主的倫理課題,只是在這可能比階級、種族、性別更普遍、深刻的「權力不對等關係」中,「對話 性」又是如此缺乏,甚至充滿權力弔詭,因而一直沒被好好地檢視。有多少隔離,多少讓孩子「活在成人之外」,是假「保護」之名在進行。
我在幾次繪本演講的最後經常用一句話來收尾:
或許,與其說「兒童需要大人的保護」,倒不如說「大人需要兒童的保護」更來得真切。
這則沒頭沒腦自由聯想的po文,應該還是可以用這話來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