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學問,先學會照顧好身體

最近工作壓力大,外務多到找不到多少時間照顧自己的研究,加上外頭幾乎天天下雨,運動跟著少了,整個人精神不好,每天到了下班之際好像人被抽了空提不起勁,本來跟自己要求起碼一週寫一篇blog,顯然也沒有辦到,這樣感覺更糟。所以,就來順著這樣的感覺聊點乍看之下非關學問的研究事。

這其實是老生常談了,我想要說的是,研究生活要持久,一定要多花點心思聽身體的聲音,養成運動的習慣,保持身體健康。我來講這話真是「實至名歸」,因為我身體曾經有幾年整個崩潰,你講得到的毛病幾乎都犯上了,整個人一度幾乎沒有什麼抵抗力,掛病號的日子比正常的日子多,然後一路螺旋式日益惡化,從升上副研究員之前年平均2.5篇的高生產力,一下子跌到連續數年掛零,一直到去年才漸漸恢復正常,今年希望可以恢復以往的水準。

我想分享幾個關於健康的心得。

首先,研究者經常犯了唯心論的毛病,總是直覺我們不是藍領,做的是「精神性的工作」(就算不是「精神貴族」),但其實我們也是勞動者,一樣會有職業病,我長期對著螢幕閱讀最後弄到失明,就是標準這一行的職業傷害,身體明明一直跟我拉警報,但還是麻痺,因為完全無法想像會糟成那樣,總覺得毅力很重要,而不知道身體有它的極限。

再來,我要提醒一件事,就是高教育並不如直覺想像,因為比較有健康觀念或者比較少體力操勞而比較健康。事實上,跳開無教育與國小教育是健康狀況最差的一群外,專科是最健康的,從大學以上一路到博士反而健康狀況每況愈下(這是我同事張苙雲的研究發現,我相信是控制變數後的發現)。

理由是什麼,我不知道,但我可以確信,研究工作者的工作時間、工作密度都比想像中來得高許多,比起來甚至於可以說研究是沒有break的恆常性工作,起碼對我這個熱愛研究的人來講是這樣,你人就算下班了,腦袋並沒有跟著下班,你就算放假了,思緒也沒有跟著放假。我記得聽人說過,球類運動譬如網球才是適合研究者的運動,因為你在接發球時是不可能去想學問的,你被逼得必須放空。

我們的工作環境可能看起來很明亮,沒有工頭在管制,空氣也很好,而且整天「不就坐著」,但這真的剛好是個「迷思」。

拿眼睛來講,這我有切身的痛苦體驗,上帝創造我們的雙眼,我們的靈魂之窗,並不是要讓我們對著螢幕看的。記得一件事,眼睛是設計來站在太陽(光源)的位置一起看東西,燈光暗了照不到東西(太陽下了山),我們的眼睛就跟著休息,幾十年的時間不夠演化我們從石器時代到現在一直沒變化太多的眼睛變成「電腦眼」。

但電腦螢幕卻是把光線直接逆向往眼睛打,你說有多要命,怎麼說都不可能是眼睛的正確使用方式。我以前還想說環保,盡量不印出來,就在螢幕上看pdf檔,而且天天熬夜,弄到半夜一兩點,清晨6點多一睜開眼睛稍恢復點精神又起來看,最後自然就報廢了。那一天晚上上帝幫我關掉靈魂之窗的一刻,到現在想來還非常痛苦,後悔沒有善待自己的身體。

再來,我也有過椎間盤突出的問題,但現在也都沒有完全解決。那嚴重起來真是非常的痛苦,站也不是,坐也不是,痛起來整個人快掛了,連撐住身子都很辛苦,你真希望自己是張輕盈的紙片。我曾經經過三個月的復健治療,然後很快一不小心就又拉傷,然後又是三個月。我試過很多方法,總是來回一再重複,弄得自己快神經質不敢亂動。

現在,經過幾年的嘗試摸索,問題少了很多。我知道,根本的解決要靠腰圍肌群的強化,我也知道了「坐」是個多麼傷害身體的健康殺手。從身為研究者的自己每天坐的時間來看,我根本是在進行超限的慢性自殺。你可以去查一下關於「坐」如何有害健康的資料,譬如我手頭這本「運動黃金20分鐘」(非常好的一本書),請直接翻到結論去看看,就會知道什麼每30分鐘、40分鐘要起來走走,絕對要當救命符般聽進去。

就拿腰痛與眼疾這兩件事,從我自己的例子給你一個慘痛的負面教材,希望可以讓你警覺到自己要留心避開職業病陷阱的必要。許多人都知道做研究需要高度自律,要能夠忍受孤獨等等。但學問的精神上層有個身體健康的物質底層,卻經常被我們忽略,那更需要我們用高度自律,養成固定良好的起居習慣,睡眠、進食、運動先一一打上可常可久的正常軌道。我的良心建議,趁年輕還來得及,給身體打個健康的基礎,然後你去衝刺屬於自己的學術生活才會盡興痛快。

最後,我還想要打破一個迷思,就是關於「忙而沒有時間」的這件事。

我現在學了教訓,懂得身體健康的道理,但畢竟已經把身體弄壞過一趟,可以說大不如從前,以前我晚上弄到12點、1點,清晨5點、6點眼睛睜開稍有點精神就繼續蠻幹。現在呢,我每天早上6點起床,經常出門跑步,3─4公里回來沖澡,叫家人起床,準備一下8點前帶兒子Kaya出門,兩個人搭公車到幼稚園,然後我再搭公車到中研院。眼睛有問題後汽車早賣掉,所以搭公車從台北老西區到東區的山邊南港一來一回,一天單交通就要花掉約3小時。

我除非有特殊狀況,嚴格要求自己一定跟家人共進晚餐,晚餐後基本上也不多做事情,因為眼睛再受不了了熬夜,如果我無法10點前入眠,第二天清晨很難早起,所以現在幾乎晚上時間就是陪陪小孩老婆,幫忙分擔家事,這是我經過大病後才懂得珍惜的人生價值所在,是真正的quality time。那你看看再扣掉中餐時間,還有許多評審、口試等等忙不完的外務,我還剩下多少時間?至於週末,我幾乎都在幫忙帶小孩,時間大部分都放在跟家人分享共處。

比起以前開車上下班,熬夜、週末加班,加上沒有小孩,目前的我客觀上也只有大約1/3的工作時間。坦白說,考量我現在眼睛的狀況,本來也就無法閱讀太久需要大量休息。那聽到這裡,你應該會想說,Jerry完了,不是嗎?好,我這則blog要告訴你的最後一件不可思議的事就是:

我發覺,經過許多調整適應後,目前這樣的生活,研究生產力竟然沒有降低!事實上,我的精神狀況比起沒病垮前更好,現在上醫院的頻率漸漸在減少,兩年多來也沒有再回醫院做椎間盤的矯正復健了,這個半年,我照進度應該可以送出四篇期刊論文(有的已經出版完成,有的正在審查回覆中段),然後同時我正在準備下半年的專書書寫計畫。

即便像我這樣「照理講早該出局」的人,如果能夠找到工作/生活的均衡點,仍舊可以保持起碼不比過去差的生產力。你懂了吧!效率與專注,提高的生產力,才是搞研究這一行的根本,而那,需要健康的身體做後盾!

如果沒有經過這趟身體的消耗,當初從一開始就知道實踐今天「終於弄懂」刻骨銘心的道理,那會是怎樣豐富而美好的人生?但你,想想,我那些許多的「如果」,不就是目前還健康,研究的人生還正等著展開的你的未來啊!

如果你懂得如何照顧好自己的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