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書桌的距離:自由寫作的釣魚術

上週寫的一篇blog中有這麼一段;

 寫不出來怎麼辦?有的人要你暫時離開,做些別的事,甚至來一趟旅遊(拜託,就快死了),總之,要你等待靈感hit you! 有的人要你堅持不要走開,無論怎麼打都可以,就是不要停止書寫(難道要罰寫「我寫不出來」一千遍、一萬遍嗎?)。

那麼論文寫不出來時,到底是該離開,還是不動?

我想關於這個問題,因人而異一定有各式各樣的回答。我的簡單回答是:離開,別堅持待在電腦螢幕前。要給個更為複雜些的回答,我會說:「問題應該是在管理跟桌面電腦鍵盤的距離吧?」

首先先把簡單回答的理由交代清楚。你腸枯思竭怎麼就是不知道要怎麼寫下去,聽專家說,不能懶惰離開,要無論如何盡量寫,於是你把手指擱在鍵盤上,身體貼著螢幕坐著不動,對自己紀律嚴明,想辦法亂塗鴉也要掰點點東西。這有什麼問題?我的理由非常簡單,負面制約的效果!

人一旦坐上電腦前開始寫作,應該就是個創作的人,你有話想寫,大約知道怎樣寫,於是才上了打擊位置揮棒試試看能否擊出安打。如果你把寫作最痛苦的時刻,把
靈感全無的枯竭狀態刻意一直連結(associate)到那個珍貴的「創作空間+物件+姿態」,那你是把寫作本身最興奮、最有趣、最專注的唯一
moment給破壞了。就算是像豬窩一樣的研究室、書房、你都應該要好好呵護那個被正面連結到創造的寫作空間,因為那是你最後的堡壘,最後一塊淨土。

有了寫作的想法,那「動念之際」就好比釣魚時浮標在平靜的水面突然晃動的一刻,你這才應該快速回到書桌電腦前開始書寫,again,就像釣客用迅雷不及的速度抽起釣竿,要讓IDEA的大魚上鉤沒機會遊走。

現在我可以跟你說說我「更複雜」的看法,關於該離開,還是不動。

沒有靈感,沒有寫作的衝動,你應該馬上離開電腦桌。但是,重點是動態地「管理跟書桌的距離」。Again,拿釣魚當隱喻,如果魚開始咬餌是開始,寫作的動
作是魚線,電腦螢幕與鍵盤是釣竿,那你的目標是不讓這在意識的底層無名無狀的魚跑掉,適當地來回收放,最終把IDEA收入到文字編織的魚籠中,讓人們可以
看到這在釣魚之際只有你能感受到生猛存在的魚。

這裡有另一個不要待在電腦桌前硬撐死鬥的理由,IDEA的魚如果還值得捕捉,絕對是一種渾然自由的思想流動,它不是一種物,而更像一種有自己生命的電流;
你因此也要是一個自由的人,只有尊重與靈活的心智才能夠駕馭它,讓它柔軟身段、慢慢臣服變身成為你自己編織出的個性文字,準確而活潑。硬是在電腦前跟它死
命對決,拼命拉扯,最終經常是扯斷了線,魚身跟著消失到意識的黑暗大海中。

離開書桌,並非放下釣竿,忘了魚的存在。你應該發展配合魚身的大小,放不同距離長線的習慣。我的方法很多,拿一張白紙走到沙發上思考,然後自由塗鴉;找個
人用個下午茶,聊個天,講講你想要講的故事;用像Paper
53那樣的iPad軟體,用圖像與自由連結的線條清理思緒;找一篇你最欣賞或厭惡的論文或者書籍,用一種想要「插話」來場有趣對話的心情閱讀,然後記錄你
hook住IDEA的觀點。

這麼多年來我已經發展出許多讓研究生活更活潑地處於收與放間的習性、道具與韻律,你一定也可以找到適合自己「離開但不脫離電腦桌」的半徑。跟你的另一半講
清楚,你看起來在無所事事的發呆時刻,或者他跟你講話但你「有聽沒有進去」,都是因為「你正在跟一條釣起來會嚇死人的大魚」玩弄收放遊戲。

講一個Jerry作為研究者的笑話,有一次,Febie看我發呆沒事就跟我講話,我意識到轉頭回應她,突然間發出「啊~」一聲嘆息,她問「怎麼了?」我只是輕輕淡淡地回她:「沒事,一條魚跑走了」。

魚如果真的走了,那就讓它去吧,寫作本來就是個自由的遊戲,一樣的大魚下次會再洄游找到你(白鯨記?),走了一條魚,永遠還有另一條更精采的大魚等著跟你
邂逅。寫作的生活就是這樣有趣,在我看來,它是研究生活的最高潮,如果你用「堅守崗位」的紀律把那最有魅力的部分給謀殺了,你的研究生活只會像失去靈魂沒
了生氣。

所以,我建議妳離開、認為應該學著放掉,不是要你放棄,而是提醒你,要給IDEA的魚兒們可以更自在遊走的空間與時間,尊重它如對待一個在你內面,有時脆弱、有時凶暴,但是可以精采萬分的獨立生命。

放掉是為了再次收線的契機,是在等待關鍵的時刻把IDEA拉回到電腦前用鍵盤固定它的行蹤。但你要相信這件事,沒有一尾精采的大魚是可以在一次收放間就落
入你編織的文字曩中,我一篇論文從寫作到完成,經常都要來回書寫,往返電腦桌與沙發、公園、餐廳、、、上百上千次,耗時兩三年、寫了上萬字,撕掉重寫來回
辯證也是常有的事。但是,不要以為你是文字的奴才,文字書寫是一件感受自由、追逐自由的事。

因此,請忘掉我要你「離開桌面」的簡單回答,因為你現在知道,離開桌面並不是要讓自己「暫時忘掉研究」,「做些完全不同的東西」,而是摸索與創造「自由的魚」與「自由的你」可以和平共處的生活縱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