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電子書即將取代我們熟知的書本!
在這數位多媒體成為主流的網路時代,要在使用者經驗數位顧問公司(UX)的場子中談繪本,簡直是一件「時代倒退」的事。
其實,不只社會學被認為離使用者經驗(或人機互動)這種「具體」層次的東西很遠,教育學、文學、心理學這些研究繪本的主要學問同樣認為「大而無當」的社會學 在理解繪本上幫不上忙。更糟糕的是,攤開來說好了,社會學者一般而言對繪本這種給「甚至連字都不認得」的小孩看的媒體也燃不起什麼興趣。
我是個社會學者,也是一個四歲小孩的爸爸,我的太太是個幼兒英語老師,她的主要教材是繪本,我們家因此塞滿上千本的繪本,她常在台北市幾家主要繪本書店輪流講故事給小孩聽,當然這種事也天天發生在我們家裡的睡前時刻。
繪本因此對我並不陌生,它是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事實上,我幾年前因為過勞失明,在復健挫折而眼力再度惡化的最壞日子裡,僅有很少,甚至沒有文字的繪本是我唯一能看的書。
所以,我想這大概是我的「天命」,必須做一項「顛覆常識」的有趣嘗試,逼自己從使用者經驗所關注的人與物的互動,來談談我對繪本的社會學理解!
這樣一來,電子書時代的互動設計或許可以從繪本這「兒童的第一本書」的古典媒介上,獲得更深刻的啟發。而這個對話的實驗如果還成功,社會學大概可以不致於再被認為不相關或沒價值,最起碼總可以拉近些「社會想像」與使用者經驗或人機互動的距離。
在這場演講中,我將從自己生活中的繪本經驗,以及我在日本的幼稚園、圖書館進行田野觀察的體驗,跟你分享我這一個社會學者對繪本的社會學分析體會。
在我看來,繪本根本就是 一個「社會物件」(social object),是互動設計的產物。從認真看待大人眼中看來不起眼的繪本,我們成人的社會有了機會,可以重新檢視究竟我們給孩子們準備的是怎樣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