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樣講應該會有不少人搖頭。
阿信說他進了公視董事會會用力幫公視募款,我覺得很實在,很好啊!
如果因為阿信讓更多年輕人喜歡上公視,喜歡看公視,把看公視、支持公視當成很酷、很向上、很青春的一件事,很好啊!公視的公共形象論述為何一定要言必曰BBC,要理解通曉百年前英倫島上發生傳播大事的深邃意義?
畢竟公視沒有年輕世代的支持,不能成為一件「指標台灣未來」向上奮進(最近傳播界已經跌到破底的破底)的重要事,它要如何能夠永續經營?值此經濟不景氣之際,要社會大眾因為一個無感的「華人BBC」而給它加碼灌注長期化的幾十億公共資金,需要的不會只是「要馬兒跑不能馬兒不吃草」、「這種優質公民車本來就吃油很兇」這種修辭。
公視要能夠穩固一個更深植民間社會的基本盤,穩定、廣泛、持續、熱情的公民捐款贊助絕對是個重要指標,每一筆捐款都會是一個個體公民認同公視理念的舉動,台灣的民主運動不就是這樣一票一票湊起來的?要政府因為「華人BBC」的理念大舉提高資金挹注,也需要、或更需要這個公民社會的「草根支持」來當說服人家可信的基礎啊,不然BBC對社會觀感還是很遠、很難make sense的一件事。
面對台灣社會,尤其是年輕世代,更積極的社會行銷如果是公視重整再出發的重要部分,那阿信謙虛的說法豈能只是讀成「花瓶」的輕藐?阿信要去理解公共電視理念,認真做些功課(我不相信他不會)不是一件困難事。
在我看來,公共電視要如何跟社會轉譯公共理念、讓它可親、可解、可慾,那才是真正困難的事。我覺得這件事,阿信以及他身旁的朋友們(別小看弄張唱片這件事所需要的聰明才智)可能比教「黑板公共思維」的老師們更能夠讓學生打從心底聽得懂(不然,我們來比上一堂媒體專業課跟聽張懸唱歌外送3分鐘聊天)。
台灣社會人才濟濟,公視董事會的新名單裡就有受社會敬重、而且長期能夠跟社會溝通對話的文化企業經營者,公視重整再出發必然是個全方位的大考驗,董事各有專長各斯其職,不用要求每個人都像全方位的戰士,社會上從來沒有這種東西,公視如果屬於這個社會,就不會違反這種常識,阿信清楚自己跟他週邊的朋友「起碼」能當負責裝引社會年輕活水的花瓶,這應該是值得高興的一件事啊!
我看到有人在搖頭了,告訴你/妳個好消息,我講完了(聽「第二人生」去,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