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月底還20天,我的預定目標是完成「道德經濟」的論文送審,前一週花了點時間進入狀況,週末花了點時間把Bauman與此論文最相關的文章「消費人的世界中倫理有機會嗎?」閱讀完畢,很仔細打了筆記與心得。
週日傍晚的FB:
Bauman在消費主義的道德批判上簡直是又臭又長慘不忍睹,今天週日離家棄子躲起來陪老先生7個小時,靠一路mark"Come on, 包先生!"撐到最後。現在終於可以把理論先知放下回家了!(包晚餐給妻兒,等待之際牢騷幾句)
經過10天的準備,今天終於開始動筆,要說蓋大樓等於是破土儀式。我在圓環新開的Frog Cafe工作,那裡的視野很好,大片的落地窗可以看到整個圓環十字路口,Cafe的位置低些到地下,多了個仰角,社會觀察時特別有趣。
來來往往的人潮中,有國外的旅客也有看來就像在地的居民,燈換變換時車的流動與人的流動跟著分流像是幹練的劇場導演指揮若定。車停的時候人四向通行中間一下變成短暫的廣場,娃娃車、自行車、老人與年輕人,交叉通過中央,台北很少看得到的景象。
人停的時候,車子川流不息,但停頓的人姿態百出,一群打鬧的背包客年輕人、一對緊摟著不顧旁人的情侶、拿著書在問路的外國觀光客,甚是有趣。一段時間換他們走動離開,然後又另一批人在原來的佈景舞台再上映下一幕。只有我,是坐在廣角螢幕前悠哉欣賞的旁觀者。
我在這裡,環繞這些光景中,開始動筆加入原來稿子沒有的第一章。
傍晚被超強的冷氣趕了回家,路上仍舊在想著要如何往前推進,突然間意識到我終於把之前困了我一年多的IC論文擺脫了,可以好好讓腦袋專心弄點別個主題的東西,無論如何真是幸福。
從IC論文上次的修改後,我好像已經有個pattern在指導寫作,先用Paper塗鴉寫下下一個大段落的書寫目標、重點、頭會是什麼,尾會停在哪裡。然後在Evernote上書寫列點的草案,最後書寫到投稿的Word當中。今天的寫作便是從這張可能沒幾個看得懂的Paper塗鴉開始的。
最近開始又有些想多寫blog的念頭,大約就是在FB上expand,今天原本是想記錄一下我對Bauman的批評,但果然沒有時間,而且恐怕也不適合寫在first step。
在FB上有過這樣的留言:
Frankly,我已經很久沒有讀社會理論的書,Bauman我沒有真的深入了解,要不是為了讓自己的一篇論文讀起來更sociologically relevant(自己認為很社會學,但很少引到社會學者的著作的研究就比較要靠一點跟「制度」攀關係的方式保護自己<-社會學者對制度的理解寬鬆很多),我可能不會逼自己花那麼多時間撐著跟Bauman的論證走到底。今晚為了解開到底Bauman怎麼回事,我上網找了一下他的傳記背景,然後到Amazon上看看別人怎樣評價,果然在他所有的著作當中,這本書評價真的出奇的低,在其他一堆保持在4─5顆星的著作中特別顯眼,平均只有3顆星,我也差不多只能打這個分數。我覺得他對consumerism的批判在經驗上是扭曲的,在引證上是偏頗的,對道德的理解是狹隘的,甚至於在認知與強化當代的道德感知上是有害的,除了他對stranger仍舊鋒利的觀察之外。整篇論文像個時代適應不良的老先生的嘮叨不斷,我也好奇讀這論述而動容或信服的年輕人會是怎麼個模樣?應該是個活在書堆中但卻沒什麼現實生活感應的「讀書人」吧?
我今天的草稿中也有這麼一段話:
是的,「道德體驗」的特殊性是不能夠被「選擇」所取消,但這不表示道德體驗不能包含選擇,maybe更準確說,斡旋的過程。事實上,當代「液態化」社會最大的道德成就應該是,過去許多固著內在於傳統風土內而超越個體的「道德」因re-negotiation的再檢視而被拋棄或重構。
就這樣草草記錄也好,重點是一直記錄下去生活。
外頭雨變得好大,南部好像又成災的樣子,希望老天爺控制一下情緒。明天進辦公室後想儘快寫封信給企業與社會的小組成員通知開會,想要快點把幾個訂好的forum時間及與談人都快些確定,這樣也等於給別人多些時間準備,現在拖的每一天都是拖到別人的寶貴時間,這樣不好。然後這件事快點有個進展,我也好更專心處理手頭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