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週前Paper這個軟體上市的第一時間我就馬上下載來開始使用,30分鐘後我帶著無比興奮跑出去買了支觸控筆回家繼續塗鴉。幾個小時後我打開之前買的六七個筆記與繪圖軟體,一一重溫比對當時挫折的記憶,只是這次對比到Paper的經驗我有了肯定的喜悅,然後這些舊軟體一一被我移除或者置入冷宮。
之後我開始迷上觸控筆可能造成的微小差異,經過一番研究,跟著又購進了兩支觸控筆,收藏在生活四周想法hit me的可能戰略位置。接著我毫不猶豫換了個附有觸控筆夾具的iPad殼,然後開始放心地出門進門無處不帶著iPad,生怕Paper不在身旁的時間錯過遺憾。
除開iMac不計,iPad的利用率從20%一下子拉高到70%,MBA反而開始下降。然後我為iPad買了個可以斜背的背包,試著只帶iPad出門,有時只是騎著單車找個角落陪自己閱讀思考。
沒有Paper前我跟工作的自己沒有那麼高的親密感,以前creating process,不管是哪個階段,從來缺乏真切的體感。我現在了解,鍵盤與指頭都不是最自然的創作姿勢。Paper+stylus讓我感覺像來到一個新世紀開幕的前夜。Doing sociology now literally makes (bodily) sense,我在Paper上寫字塗鴉時,那感覺非常熟悉,跟自己在工坊中一手握住木頭,一手持刀雕刻心中模糊的湯匙般,看到思想逐一變成文字圖樣的形體,幾乎聽到下筆時微細木削繽紛落地的輕微聲響。
I am now working, writing, thinking, sketching, articulating, more like a real human being, with hands fully in touch with my thought flow。Rational與emotional flow of our minds一直從內到外井然分裂我們的世界,在我跟iPad重建關係的過程中,彷彿受到啟示,當你找到對的bodily formula時,它們將會是統一而諧和的。
幾天前我一次出門帶了iPad但忘了iPhone,這讓我無法馬上access到我想要的資料,我當下很挫折,騎著自行車直奔電信公司幫iPad裝上了3G門號。沒有想到自己竟然在一週多的短暫時間內有這麼多的生活變化。一直扮演小三的iPad,一路追過MBA與iPhone變成我堅持一定要帶著遊走的最愛。
Paper設計人Georg Petschnigg的這一段訪問,我很專心看了幾次,配合自己這一週來無法言喻的體會,覺得這當中有太多迷人的功課等待解讀:人是什麼,創造是什麼,物件是什麼,體驗是什麼,勞動是什麼,平台是什麼…. 對我而言(我知道妳不會相信)一個個都是深刻的社會學問題。
前天Paper宣布上市兩週已經有150萬的下載記錄,創造了7百萬張Paper的「創作紙面」,這些大都不是完成的作品(有些作品的完成度真的驚人),而是sketches,sketches of thoughts,700萬個創意的靈光,真是令人感動的壯觀想像!
總覺得該為我這1/150萬的體驗做點記錄,就趁這週末即將收尾的傍晚寫則blog記錄我迎向「Paper時代」的開始。
Steve Jobs 強力反對使用 stylus。 現在類似的工具死灰復燃, 他大慨會很憤怒吧?
讚讚
好棒喔,回來看"Palm的數位禪道"這篇文章(我看了100次了吧),又看到您的持續對創新充滿動力,很開心,加油喔。
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