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物件共舞的研究摸索

    過去這一個半月,隨著新助理報到,我的研究環境有了許多調整,回想起來還真洋洋灑灑可以寫成一個長長的清單。小白離職前最後一個月,我把過去三年放任滋長混亂到幾乎失控的幾個資料庫重新整頓,所有的帳號重新確立,改善助理使用Mac的設備,站立工作區與螢幕支架也一一到位。  Screen-capture-2
    我研究室的日常作業緊緊倚靠資訊設備與網絡進行,他們構成一個完全的Mac工作環境。一天從skype log in 開始,所有研究過程中的筆記草稿都存放在GoogleDoc,更後段些時Dropbox放置各種處理與閱讀中的文件,Zotero存放所有文獻資料與reading notes,Remember the Milk管理To Do,Google Calendar管理上下班日期與事件。

    我跟助理的每一天就在這些文件間忙碌進出逐日推進研究進度,起碼兩天會有一次會議討論,用兩台可以移動的白板做會議前準備,負責報告的人先將報告內容整理在白板上,會議完後負責整理的人將它推回座位旁參考整理入GDoc、Zotero或Dropbox中。下班的時候則到Lab Log的檔案中記錄進度log out。這些是我跟小凡、小黃助理每天都要重複進行的團隊節奏。

    這樣的「系統」是經過許多嘗試錯誤、反覆修正後,適應Jerry研究方法的實作風格與目標設定而演化出來的結果。我一直以為研究是在理論與資料間用不同層次概念化往返mediate的過程,問題要不斷地發散追問、故事要不斷地反覆述說、透過對話與思辯在發散與收斂間會找到可以justify的logic,思考必須靠不斷書寫的勞動才能夠長出實質的內涵。研究的起點是溝通、過程是溝通、成果是溝通;研究是許許多多綿密互動的社會產物。

這所有的過程都包含主觀與客觀的moments。所謂客觀化(objectification)或外化(externalization),我的意思是用各種不同的媒介記錄的方式讓內在的思維成為可儲存、處理與傳遞的公開過程,在我看來這是常被忽略的研究面向。研究,或許被過度地想像成是一種純粹思維的主觀過程,是屬於天才氣質與靈光乍現的範疇,也因此它的本質被理解為是無法管理的「創意」。在我看來,這樣的看法很可惜,因為它忽略了更多其實可以具體檢討、改善、甚至修正、管理的空間(機會)。

    這麼多年來我不斷地調整研究室軟硬體的架構,並非出於對科技的癖好,而是因為每每當「做對時」,它一直會給我正面的回饋,鼓勵我繼續往這方面努力。前面講的那些活動白板牆、站立工作區與電腦軟硬設施都是這樣因為「有利可圖」而摸索出來的,這當中有80%的努力是在調整出跟這些技術環境相應的作業文化與態度,更複雜些講,還包括跟助理間的分工與協調。物會影響人,人當然也會影響物,講到底是人網與物網的整體實作體系。

    講了這麼多,我想要記錄的是過去一週很讓人興奮的突破。

     在使用白板時我明顯可以感受到一種深刻的遺憾,簡單講就是多人協力進行研究時,因為不夠同步化因而造成精力、時間、靈感等的遺漏浪費,以及在不同物的介面間practices的相互干擾。

    前者的問題可以表現在過長的steps,譬如助理看正處理的論文、整理在白板上、開會討論與記錄、回頭重新整理、回到電腦中的論文。後者表現在focus焦點的交錯與fragmented:討論者間手頭的紙稿、白板上的大綱與議程、另一個白板上討論進行時的塗鴉內容、中途回到電腦抓檔案進來的停頓。這每一個moment都是一種身體與意識的作動,每個接點都是一次中斷、干擾與再銜接,這也更嚴重地意味著team work時很難進入shared and focused experience。

    認識到單單一個討論的實踐場合一直存在這些問題,但卻要在無計可施下讓 less than perfect的習慣與經驗持續累積下去,真的是非常令人挫折。這些問題都不是「單一人與單一物」這種傳統的design setting可以充分考量的。但如果「合作的關鍵重要」與「創意醞釀於文化」可以被接受,那麼多人與多物所構成的design setting所面對的難題就不該被持續忽略。

    我知道這絕對不是合作文化與協作慣習之類單純投入更多「心力」就可以解決的問題,我需要的是一組更能夠合作的軟體、以及一組更能夠協調的硬體,在這些客體架構沒有出現前,主觀的努力反而是一種註定的浪費。軟/硬的物件所構成的體系或許是這個個體離散的時代下最終唯一可以肯定稱為「集體」的東西,我在想圖爾幹說過的類似名言「將社會當成一種物」(treating society like a thing)可能需要再翻轉一次,「將物當成一種制度」(我甚至很想講得更重一些,「物正是一種制度」呢)。

    那麼突破呢?上週我開始導入Scrivener這個被稱為「The biggest software advance for writers since the word processor」的「content generator」(哪個高手麻煩給個翻譯?)這個軟體在App Store上的評價幾乎是一面倒的5顆星,我看上面的評價內容,還覺得都很中肯。這篇blog已經寫得太抽象也太長,我不想去做仔細的介紹,有興趣的人可以直接到官網上去看看,download下來玩玩,有不少教學影片可以看,也有個由熱愛寫作的人聚集的forum可以詢問。總之,這個軟體非常非常match我的研究方法與哲學,對於一個把story telling當成嚴肅研究方法的社會學者而言,這個從劇作家與小說家的寫作需求長出來的軟體(軟體作者本人正是文學創作的熱愛者,該公司叫Literature and Latte)會跟我契合,想起來一點都不值得驚訝!

這個軟體有太多優點值得誇獎,其中之一(不是最主要的理由,事實上,大概沒有人用這種方式稱讚過它吧)是它太適合用projector投影出來當成討論時的介面了!我因此做了一些實驗後,毫不猶豫便在24小時內買了一台全新的projector(如果我更清楚projector在specs與performance間的關係,我甚至寧可讓荷包大量流血買更貴的機種),為了讓人可以更專注參與進去,買了Trackpad與無線keyboard,然後再自己塗鴉設計、跑去太原路的壓克力店跟師傅討論後訂製了一塊改裝討論桌的透明桌面,還有三塊工作板。前面說的那些leaking與distracting的問題經過幾次實驗,幾乎馬上改善了七成,接下來反而是要怎樣改掉舊習慣、摸索出書寫新慣習與研究室新文化的問題。

    這篇blog會寫成這樣的「惡文」真是我下筆之初始料未及的結果,但我寫blog最根本的動機是給自己看,為自己生活中的學習、成長與挫折、檢討留下記錄,我知道這個經驗是重要的,是個十年以上一直持續摸索的研究過程的一個新舊交接的段落,我無論如何需要用某個就算讀起來再笨拙也好的形式寫個log。

    我上個月去參觀好友成大鄭泰昇教授的iStudio未來教室,跟他可愛的團隊有過短暫的交流,最近也剛去擔任前瞻設計的評審,這些經驗對我是學習的機會與研究的田野準備。我沒有實際design的經驗,但我一直在閱讀、思考、觀察design中的social如何存在、如何感知、如何回饋、如何操作的問題。最近隨著論文出版開始上軌道,也開始比較密集些閱讀interaction design方面的論文,面對著逐日堆疊的知識困惑。因此,這幾個月來在這個親近的小系統中實作摸索並不只是一個研究的外部物質過程,而是研究本身的動機、過程、對象與結果。

    好了,如果你真的還能夠撐著讀到這裡,我真的佩服妳,但我要放妳休息了,寫到這樣對目前為止的經驗也夠了。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