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最近越來越少人寫blog了,我想明顯的原因應該是被Twitter與Facebook影響吧。這幾年我好像錯過白過了一樣,等到我慢慢開始睜眼看世界,想要再出發繼續寫blog,這念頭好像一下子變得不合時宜。連Febie都好久沒再更新她的blog,這讓我覺得有些寂寞。
對我來講,blog只是生活記錄,雖然我通常文字寫很長,但心態上跟寫twitter沒兩樣。寫blog對我的正常生活很重要,幾乎是需要靠不停這種自然的書寫才能感覺到自己真切活著的脈搏,因此,2011剛開始,我的第一個resolution就是每天起碼寫一則blog,看寫blog時的心情每天殊異,為了讓自己能自然書寫,這篇之後我就不再固定到First Step來書寫,再說其他好幾個blog也不能夠一直被冷落吧。如果你看不到我有新增blog,那也有可能是我寫到一些從來沒有公開的blog上了。
這一篇既然標題已經下了「2011眺望」,那就來給自己一個清單,先來一個跟工作有關的,至於生活上那些要愛老婆、要愛小孩、要更健康之類這裡就免了。
過去幾年我的生產力因為身體諸多狀況,最重要當然是眼疾,幾乎是處在停頓的超低標準。熟悉台灣學術圈運作規矩的人應該清楚,審查國科會計畫時有50%是看過去申請計劃有沒有產出,這電腦系統已經自動設定了,是硬規矩,沒得商量。因此2011年我一開始就放棄申請計劃,集中於把過去因病停擺的論文出版全部清倉,目標就設在手頭的五篇,不這樣做只能說是以卵擊石,徒增惡性循環,增加的是「計畫申請沒過」的壞記錄一筆。
2011年我並非沒有研究計畫,在大阪時給日本研究一個機會,趁在日本時仔細想過如果只留一個,而且是我目前狀況可以負擔,跟過去與未來還有點銜接性的研究主題會是什麼?如果找不到,我當時是想就整個放棄,一切歸零回到五年前的出發點。後來我找到了一個研究主題,聽起來可能有點錯愕,又要說這Jerry怎狗改不了吃屎又再換題目了。
現在揭曉,是:繪本!理由有空再說,可能就寫到socioblogist上。回日本前的最後兩週,除了準備在關西大學的公開演講外,就是忙著把在日本時蒐集資料的思考作一個整理提個研究計畫給中研院的亞太研究中心,我那場演講也試著放了三分之一內容是繪本來測測水溫,反應還不錯,給了我一點信心。計畫送出後我就不管了,過了就繼續放30%的重心在日本研究,沒過,那我也盡力給了機會,就說Sayonara囉。結果在2010年的最後一週被告知通過的消息,在日本時蒐集的十多箱資料總算是要派上用場。
這樣,30%日本研究與70%論文大清倉,大致上就是2011年的重心。問題是,如果一切順利,那在2011年底就要提2012年之後的研究計畫,所以在那之前還是要做準備,而且還是2011年轉換與恢復期過後更重要的課題,畢竟我跟台灣真的疏遠了,日本研究縮小規模後,我該怎樣規劃未來研究方向找到自己跟台灣的知識連結,想起來真是個令人恐慌的挑戰。
我的想法是把這幾年零零散散蒐集,但因為身體狀況一直無法投入閱讀,跟design相關的文獻消化掉。但我要怎樣操作這個過程讓它有個進度掌握與具體的目標?經過一段思考,我打算拿9月當個切割點,以設計syllabus的方式來擬想目標,低標準是一份社會所碩士班用,高標準就再加個社會系大學部,這樣我可以去摸索一個「設計社會學」的輪廓,然後9月後找個地方跟學生在教室琢磨交流來test與refine。這只是個擬想的目標,一個鍛鍊心智腦袋的平台,透過這樣的操作,我希望可以讓我在2011年最後一個月準備好提出2012年的國科會研究計畫,這個計畫就不見得需要跟設計相關了。
我這人對於研究方法與知識累積的理解經過這麼多年下來已經有一些定見與習慣,雖然我一向尊重其他學者有各自的堅持與作風,甚至對知識興趣的理解,也試著在各種場合用設身同理的態度做更大範圍的包容與學習。我對「讀書」人的做學問方式充滿戒心與恐懼,在我看來,知識基本上總是落後於現實,知識的進展像是邊補破網邊抓魚般,「現實的魚」永遠比起學院裡既有的理論與知識框架來得活潑與具有啟發性,reality總是不斷地在給我surprise,因此每次的研究起始我總是告誡自己在一股腦跳到圖書館讀文獻前,應該要先放下一切既定的框架,在盡量接近現場的地方開放自己去接受衝擊去提問。
因此,除了閱讀這些散置各處不成形的文獻外(學問的世界裡還沒有「設計社會學」這個東西),只要有空檔,我希望自己能夠多到台灣各個有趣的角落,多看看、聽聽、感受那些正在發生的新鮮事,這將會是我準備syllabus與research proposal背後真正的資源。
我在上週已經確定將未來一年的助理群,以及跟助理形成團隊的工作環境與技術架構都弄好了,接下來就是邊走邊磨合,過去幾年我用盡心思摸索助理可以有效輔助我這盲人有起碼生產力的可能方式,雖然大半都已失敗告終,但最近因為有我視力漸漸恢復的前提改變,這些摸索終於開始看到報償,雖然我每天只能工作幾個小時,但應該可以讓我更有效運用這有限的時間,這增加我一些信心。
明天開始,我不會再長篇大論寫些像這樣的東西,我想要更輕鬆自在,回到過去熟悉的Jerry,做自己並重新plug in到台灣這塊土地。任何東西都可能突然冒出在我的blogs,任何不成熟的地方,請耐心給我指教,給我你知道的可能方向、換個方式想事情的點子、我無知不懂的基本常識,讓我的好奇可以一直滾動,然後「路」希望可以重新又因此從我眼前的荒蕪漸漸展開。
我會把自己每天認真學著成長的點滴在網路的空間上分享,這是我這個傻呼呼的所謂「學者」能夠做到對妳、你這些陌生朋友最誠懇的回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