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與母親:一起成長、不需要犧牲

一個月前Febie寫了篇blog叫做「睡覺作戰計畫」,說明我們決定,是跟Kaya分床睡的時候到了,然後開始試著往後退空出機會讓Kaya能學著在自己的床上靠自己的力量入眠。這篇blog引來一位顯然非常體貼寶寶的媽咪留言,語氣中帶著指責的意思如下:

   Why "cry
it out" become a model for parents? So we admire those who can be
"cruel" to let such a young child of several months to cry, to learn
there's no one to help and this is how the world operate. Sorry – I
can't help but think this is really a twisted logic. I know such
comment arose discomfort, but as a mother of a 11 months old, and I
haven't slept more than 3 hours uninterrupted, I can't see why we have
to praise those who practise "cry it out".
   
Febie- I've been reading this blog since you gave birth, I think you're
a great mom, please re-consider whether you really sure this is the
right way…

這位強調「愛心」的媽咪自己也透漏了,她每天從未好好睡上三小時只睡三小時不到的「犧牲」,我想她是想藉此來強調她的「母愛」,然後對比要我們重新想想這真的是「正確」(right)的育兒方式嗎?但在我看來,這位媽咪的辛苦剛好點出了「再這樣下去不行」的理由之一,這母親說看不出調整親子互動的理由,我想她只是沒有好好用溫柔的眼睛看看自己,她對自己,是殘酷的(cruel)。而且她認為「正確」的方式(撇開right的道德暗示),就算價值正確好了,起碼也是無效率的,甚至於,我想提醒,對小孩也是殘酷的。

Febie嗅到了這則留言中責難的味道,她因此有些猶豫,甚至一陣子不寫blog。

再一次,你看到「母性」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對女性刻骨銘心、貫徹到身體訓育的負面力量。不要誤解,我是相信母性存在的社會學者,但我也非常警覺那種(甚至還是幾乎一面倒只)規訓母親接近道德戒律的那種「母性」論述(我不懂男性憑什麼可以享受這麼多特權。這一年來我幾乎幾天就聽到一次,而且深惡痛絕的就是「妳這母親是怎麼做的?」的意見)。在我看來,它根本是經不起實證檢驗。因此,我第一時間看到這留言就跟Febie講說:「we are doing the right thing」, 不要被干擾,要再堅持試下去。

儘管我有很多不服氣(不服氣,是我做學問的動機之一,我是個理性主義者,相信依理性而行的社會是可能而且較好的社會,非常老古板,哈),但我體力精神有限,無法像過去一樣馬上提筆回應,直到今晚,想來先整理一點自己的感想。

每天不能好好睡上三小時的媽咪,身心一定非常痛苦,我們從常識來設身處地想想很容易理解;然後更可憐的是,她不只看不出這種惡質的睡眠狀況是明顯可見必須解決的問題,還要倒過來用「母愛犧牲」來維持精神戰鬥力,來繼續忍受,這個回應在我看來是在切斷自己的最後出路。

為什麼媽咪不能夠跟Baby一樣好好睡個好覺?這個無法好好睡眠的犧牲真的有必要嗎?如果母親真的關心baby,那麼讓我們理性想想,如果媽咪一直要被Baby干擾,那這個半夜還在不斷干擾媽咪的baby又有什麼好的睡眠品質?這樣的小孩難道不也是helpless,或者說,才是真的helpless?媽咪跟baby用這樣脆弱的睡眠品質,到了白天,又能夠有怎樣的親子互動品質?就算還是可以維持親子互動品質,那是又要再加碼疊上多少體力與精神的犧牲去換取?

現在,來看看Kaya與Febie。

過去這一段日子,尤其在過去兩三週來,每天Kaya幾乎都是在放上嬰兒床後1-2分鐘內就入眠,然後一覺安安穩穩睡到早上6、7點(那是母子都沒有被干擾的連續9小時睡眠)。早上與下午他會再睡眠一次到兩次,大約合起來4小時,同樣也是約2分鐘入眠。Febie可以有充分的睡眠,當然,Kaya也是。

那剩下來白天的時間呢?母子兩個人都精神抖擻,一起快樂地玩耍成長,因為睡飽加上玩得盡興專心,所以親子互動品質真的很好,而媽咪與寶寶都每天笑容滿面,親朋好友連附近管理員、鄰居、餐館老闆都跟著染上快樂的氣息。你看到這裡有個正向循環了吧?因為白天玩得很盡興,所以到了晚上,時間到了,洗個好澡,玩玩水,然後一起享受睡前嬉戲的時光,好好安靜地喝最後一次奶,跟著當然也很容易就入眠。

這樣的baby哪裡有helpless,媽咪與小孩一起連到晚上了還要互相干擾無法安心成眠才叫做helpless吧!誰說媽咪一定要「犧牲」?誰說「犧牲」的媽咪一定就會給寶寶快樂成長的環境?換言之,媽咪與寶寶之間誰說一定要是「零合」(zero-sum)的殘酷遊戲?想想,這社會的主流意識是如何又將男人給推到無關自己的外部世界,而同時在這母子互相折磨、互相糾纏的現實上更一層殘酷地打上「偉大犧牲的母親」與「在母愛光芒下成長的孩子」的光芒,讓人去歌頌它,然後讓母親與母親間、女人與女人之間,用道德指責互相捆綁在被過度神聖化的家庭空間中。

我今天拍了一段影片,紀錄一下我們家Kaya睡前的15分鐘,在影片之前是洗澡,然後換上舒服的衣服,圍上肚兜,母子先在床上嬉戲。影片是從餵奶開始,為了拍攝方便多開了些燈,然後還有攝影的老爹在旁干擾,不過終究還是有些模糊。如果沒有拍影片,會是舒服的昏暗微光,而且不會中斷,Kaya入眠的時間經常不需要到一分鐘。

我們其實不只睡眠放著小孩自己,白天也會讓Kaya有自己一個人遊玩的機會(是的,給小孩一個機會,給父母一點喘息吧),同樣地,Kaya現在上午通常能夠自己一個人玩上30分鐘。你知道這表示什麼嗎?表示這個寶寶已經懂得如何跟自己獨處,能夠專心focus在自己的摸索體驗上(想想,「專注」是我們這個視覺刺激充斥、獨處思考空間消失的當代多麼稀薄的「能力」或說「資源」)。我從這許多觀察與實驗中學到許多,真的挺多還蠻有「社會學意義」的,有空再來聊聊。

這裡放上我趁週五晚心情輕鬆些刻意拍攝的短片,因為我相信,我們真的已經到了一個「Seeing is believing」的視覺時代。透過看,我們會更願意去想想(不一定要同意):有多少被我們視為當然的道德、真理或許是可疑的。會跟自己講wait a second,然後想想,什麼才是我們善待母親、善待孩子的正確方式?想想,乍看之下、乍聽起來或許冷酷無情,但可能是更客觀、也更人性的親子關係的可能性:

leave kids alone, give mothers a break

嬰兒與母親,可以一起快樂成長,誰都不需要以「愛」之名做無謂的犧牲。

對「嬰兒與母親:一起成長、不需要犧牲」的一則回應

  1. Hi~Jerry我真的是太喜歡你的這篇文章了。我想在「愛的教育」的渲染下,有很多人都以為不打罵孩子,給孩子一切所需的才是真正的好父母,而忘了父母在教育的這個角色的重要性。沒有人可以真正告訴我們孩子要多大才能自己睡,但是如果永遠不放手讓自己跟孩子去試試看,你永遠都不會知道你的孩子可以跑多遠。

  2. 看來閣下的不服氣,部份是由於誤解:
    “haven’t slept more than 3 hours uninterrupted" = “每天只睡三小時不到"????

  3. Dear Julian,
    謝謝您的指正,我匆忙寫作沒有好好翻譯對,已經改了,而且保留原來的寫作,以為警惕。其實是每次睡覺都不到三小時,而這種狀況每天毫無例外持續發生,「每天只睡三小時」確實是誤導的錯誤翻譯。
    我想無論如何,那還是在說一個辛苦的負面經驗,一個有母愛的母親的「必要」犧牲。我懷疑(不服氣)的是那個「必要性」,「真的就對孩子好?」的「效率性」,當然更讓我深覺不服氣的是,對不想那樣做的母親(重視自己的睡眠品質的母親,當然還有常被遺忘的,重視寶寶是否有好的睡眠品質的母親)「沒有母愛」的暗示。當然這睡眠品質惡劣的犧牲對這位母親而言心甘如飴,那是可以確定的。
    除了前述修正外,我文中的的感想並沒有改變,那些不能夠同意的許多地方,也仍舊是當初不服氣的註腳,沒有修正的必要。
    還有其他錯誤,請繼續指正。謝謝。
    Jerry

  4. dear Jerry:
    I love this article!!
    Happy mommy, happy baby,我相信媽媽快樂時,寶寶可以感受到你的誠意,也會感染你的快樂的!!
    感謝你寫了這些有關懷孕育兒的好文,對我幫助很大:D

  5. Jerry,
    謝謝您的回應。
    我指出您的誤譯,目的是不希望推論變得太過極端。
    我認識一個與哺乳媽媽同睡的嬰兒,他年紀比你的孩子大一點。由於性情因素,他常常在夜間醒來,但由於與母親共睡,母親往往在他與她均未完全醒來前,便能安撫他再度入睡。雖然母親自嬰兒出生後從沒試過不間斷地(uninterrupted 的正確翻譯)睡到天亮,但由於母乳分泌的鎮靜作用,這位白天還要上班的媽媽,日間的精神居然很多時比爸爸還要好。
    他們夫婦倆堅持不對嬰兒進行睡眠訓練﹝起碼不任由嬰兒哭﹞──不想與這位性情兒日間建立的信任關係,到睌上就徹底改變。若某天晚上嬰兒醒得比平時更頻密 (每半小時或一小時一次),他們第二天便會立即採取行動,希望去除任何導致嬰兒夜間醒來的情緒、生理、醫學和環境因素,父親甚至願意參與夜間育兒工作,以避免母親過份疲累。
    一年下來,夫婦兩人對自己兒子需要的敏感度快速增加,三人的睡眠都有顯著改善。當然,他們的孩子仍然不能不間斷的睡到天亮(Sleeping through the night – is it a good expectation for every baby?),可是醒來的次數比以前少 (二、三甚至四小時一次),眼見兒子因為整體睡得比以前好(當然包括日間充足的小睡)而精靈活潑,夫婦兩人已經很滿意了。
    我提出這個故事,只想提出一些可能閱讀 (或possibilities)而已。對該位媽媽來說,或許她不會認為自己的睡眠品質惡劣,更不會認為自己比別位媽媽有更多的「愛」,有更多的「犧牲」──她可能只是不忍知道有寶寶哭,而感到傷心、痛心而已。
    她可能只是難以理解,為什麼坊間關於嬰兒睡眠訓練的論述,很多好心(父)母親趨之若鶩?對她這個長期面對寶寶睡眠問題,卻堅持不任由嬰兒哭的媽媽來說 (對她來說,這不是很自然、很直覺的想法嗎?可惜她不慬得解構自己的想法…….﹞,是什麼促使這些好心媽媽採此「下」策?(她可能不清楚,自己自覺或不自覺的價值判斷、自己以為是放諸四海皆準(註)的簡單道理,別人聽了會以為是不問情由的道德審判……) 難道真的沒有別些讓大家都睡得好一點的方法了嗎?
    註:放諸四海皆準:很多時我們都是從自己獨特但有限的經驗裡,歸納出一些以為是放諸四海皆準的普遍真理 ,以至忘了這些「真理」的局限性及條件性。可是,把這些道理寫下來而不加括號,甚至加以全稱推廣,便有把存在實化之嫌。某個意義來說,我們都是實證主義者!:-)

  6. 老師,
    上次春酒很高興能與同桌再次閒聊。
    我想說的是,我支持你的立場。我的親身經驗告訴我,讓小寶寶清楚地知道關於睡覺的規範是必要的。過多的文章總是強調「母愛」、「安全感」等因素,並刻意誇大此對心裡層面造成的負面影響,使得許多母親處於極度疲累的狀態下,仍舊擔心自己未能善盡母職。
    但這些文章似乎遺忘了最基本的生理問題。一項簡單的睡眠常識,大家應該都很清楚:一天分好幾階段睡滿八小時所能獲得的睡眠品質,絕對遜於連續且完整的八小時睡眠。我實在不清楚當一個小嬰兒總是處於間斷性的睡眠狀態(無法安靜睡超過三小時?),這對他的生理發展會有任何正面的效果?
    讓寶寶知道何時該睡覺,何時該起床。與其說是為了父母,不如說是為了寶寶的健康著想。

  7. 我想摘錄你在本篇文章的兩段文字,以跟讀者分享媽媽寶寶都能睡好覺的好處。不知可否?
    過去這一段日子,尤其在過去兩三週來,每天Kaya幾乎都是在放上嬰兒床後1-2分鐘內就入眠,然後一覺安安穩穩睡到早上6、7點(那是母子都沒有被干擾的連續9小時睡眠)。早上與下午他會再睡眠一次到兩次,大約合起來4小時,同樣也是約2分鐘入眠。Febie可以有充分的睡眠,當然,Kaya也是。
    那剩下來白天的時間呢?母子兩個人都精神抖擻,一起快樂地玩耍成長,因為睡飽加上玩得盡興專心,所以親子互動品質真的很好,而媽咪與寶寶都每天笑容滿面,親朋好友連附近管理員、鄰居、餐館老闆都跟著染上快樂的氣息。你看到這裡有個正向循環了吧?因為白天玩得很盡興,所以到了晚上,時間到了,洗個好澡,玩玩水,然後一起享受睡前嬉戲的時光,好好安靜地喝最後一次奶,跟著當然也很容易就入眠。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