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飛的雛鳥

從交大回來,看到途中本以為眼睛不行了,過程一半閉著眼用聽的,終於最後還是完成,再來就剩下週五的演講,處長誇我是「全勤獎」。打電話給老媽,她聽了說我很像她,寧可欠自己也不要欠別人。DSC_1063

最後提意見時講多了些,我知道這牽涉到許多產權、商業模式等的因素,但覺得最根本的還是「創造的現場」,如果那裡沒有爆出火花,那麼其他都像在架空中樓閣,所以我只集中於人文與工程結合的後設思考上,而且只就need與want做點腦力激盪,希望有幫助。今天也是第一次聽到交大要成立STS中心,我對這是怎樣的中心有點興趣,不過最終還是在創造的現場有沒有改變,這種看法可能聽起來有點imposing,不像從STS本身出發的期許,但我想,可能實際上並不離譜,所有的institutional effects都應該要放回到知識生產的過程現場中檢視痕跡。

坐高鐵回台北,坐短程感覺到下班時間的擁擠,反而比較能夠感受到高鐵代來的變化,顯然不少人已經在北部「一日生活圈」的範圍中作息。跟同行教授聊到小孩,他說Kaya這時候最可愛,接著會開始講話,那是另一種有趣,然後,一陣停頓,突然間話題從那時的回憶跳到他的兩個孩子在美國讀大學的現在,「他們從來沒打電話回來…」。話很簡短,語氣心情驟變,雖然一直都是淡淡地道來。

小鳥翅膀硬了,自然是要飛走的。我這麼說,因為尚未經歷,聽在自己耳裡空洞而有些不安。但他點頭,緩慢而結實,好像正是這種心情。我有種豁然的警覺,知道盡管我現在如何跟小孩熱烈互動,有一天這都會消失,記憶會留在這邊,小孩會帶著夢想遠走。Maybe直到有一天他也懂得疲累喘息,大概才會回頭再跟我這父親相視照面。

人生底層的節奏韻律大約像這樣,翻飛的層層波浪底下緩緩堅定移動的洋流,是無色的色,不帶情緒的情緒。

Febie今天忙了一整天,家裏裡外打掃整理了一遍,還包括洗Bagel澡,還有清Bagel的狗屋,最後還抱著Kaya跑去美容院洗了頭。據她說,在庭院洗Bagel時Kaya睡醒,等她回頭注意時,已經哭得兩行鼻涕都出來了,我可以理解,以Kaya平日到了傍晚那種專心哭泣的樣子。

小孩子偶而大哭一陣也好,大人也不用那麼神經質地每天跟著被小孩捆綁,他們也該有自己的生活。我們給Kaya的愛絕對飽滿,足夠包容支持他生活中起起伏伏的變化,小孩經歷豐富的情緒,相信也是成長的一部分。我對於大人要一直守在小孩旁邊,因此長大才會有開朗健全人格的看法不那麼相信,小孩也有他自己的課題,歡聚與分離都是生命的自然韻律,父母該是小孩「生態環境」的一部分,太過執著於打造一個隨侍在旁的人工環境,我總覺得,反而只顯示出父母對自己身影邊界的模糊。

他看到我們,破涕為笑,手舞足蹈,嗚嗚丫丫地講個不停,把我們逗得好樂。Febie累了一天,Jerry累了一天,但只要回到寶寶旁邊,馬上就又忘了所有的辛苦。想到這裡,小孩在的這段日子,不管多長,都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有時候想想,是他像天使般在支持我倆的生活,給我們純真的鼓勵,應該學著在每一刻中感恩惜福。小鳥本來就不該老被關在愛的巢籠中,翅膀硬了就該振翅高飛,從高空中俯瞰他的人生視野、探索橫在他前方的未知。小生命有它自己的軌跡,我們既然從未possess,當然也談不上lose;反而自私點講,我們因為這緣份,生活變得豐富精彩,自始就應該是加分的生活。

對「待飛的雛鳥」的一則回應

  1. 這篇真是道出了很多爸媽的心情啊。很認同你對爸媽該怎麼練習放手的看法,不過,我必須承認,真的不容易做到啊。有時候,總覺得台灣有很多爸媽需要孩子的程度似乎遠遠超過孩子需要他們的程度。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