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五年,中研院就會來一次全院總檢查,對每位研究人員進行評鑑。這個月開始就進入評鑑的高峰,每個人都要拿出過去幾年內的成果來「自我表揚」一番。我實在很不喜歡寫那樣的東西,然後碰到有一張表格要我寫「未來的研究計畫」,跟五年前一樣,我把它當作一個自我反省的機會,用我自認為(對自己)比較嚴肅的方式做了一番對過去、現在、未來的回顧展望。這裡就把前半放到blog上做個紀錄,後半段我說明了未來研究的規劃,為甚麼「日本研究」與「設計社會學」?我給自己設定怎樣的短期與中長期目標?想要用怎樣的方式來達到目標?目前評估的風險所在,還有自己目前最需要強化的是哪些方面的能力?這些部份就不先不放到blog上。
個人從進入中研院至今的學術成長,我想大約可以分為三個階段,最近2005到20007年可說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在展望2007年之後的未來研究計畫前,因此有必要先簡單說明一下我給自己設定的學術養成計畫。
博士論文雖說是取得學位與進入職場的關鍵,但相較之前更廣泛的學習,一定意義上也是「窄化」的過程,這是果剛剛回國時最為擔心的事。助研究員階段是學術生涯的起步,我給自己設定目標,不僅要透過研究計畫來拓深博士論文,也要廣泛地磨練論文之外的所學。首先,就博士論文的發展/產業社會學研究,我接續又進行了數個產業的研究(鞋業、自行車、有線電視,汽車),藉擴大異質經驗來琢磨博士論文剛發展的研究取向。這當中不僅涵蓋高低技術層次,也包括磨練自己對經濟社會學中對極的核心概念的掌握。從直接面對最接近經濟學完美競爭市場的國際鞋業市場,到有意識挑選被經濟學稱為表徵「自然壟斷」的在地有線電視產業,這讓我得以對(有意識地跟經濟學對質的)經濟社會學後設理論課題進行經驗檢討與概念琢磨。
另外一個主軸,從博士論文承接指導教授Gereffi的Global Commodity Chain概念下來,社會經濟生活中的「空間向度」就一直是我的關注。有線電視產業與台灣區域經濟空間("One Country,Three System")的研究銜接「在地」,而亞洲都會的異國餐館研究則嘗試進入文化產業來探討「全球」與「在地」的辯證,為此我也有系統地進入經濟地理學的文獻進行對話。此外在方法訓練上,我也逼自己透過實作磨練研究方法的運用廣度。畢竟在我看來,學者關心的應當是(尤其是由現實出發刺激與挑戰既有知識模型的)研究問題,而方法的選擇應該「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不僅不能被預先設定的方法所框限,必要時甚至應重新打造恰當的方法。
我有意識地在這些研究中分別應用了包括質性、歷史、統計的各種分析工具。為了實際操作在Duke University時學過的網絡分析,我提出了「資訊社會中社會運動的網際網路呈顯」研究計畫,以網站間的超連結為分析單位來進行量化分析。甚至為了用比較簡潔的語言來掌握道德經濟的理性形式(以有線電視市場的消費者抗爭來illustrate),請了了家教以了解微積分的原理。在研究課題上,進行這些研究同時也讓我在「經濟全球化」之外,又加上了對當代社會變遷中「資訊化」與行動者「能動性」的研究關懷。
總之,助研究員階段的學術養成,我的目標在策略性地在理論/概念/經驗/方法上透過涵蓋一定variation的研究計畫來打破兩三年來一直封閉在博士論文研究所可能帶來能力的專屬化(asset specific)或僵固化(rigid),希望能為更長久的學術實力與視野打下比較廣的基礎。當然相較於長時間深耕少數研究領域,尤其在研究積累的深度遠較廣度受到鼓勵的大環境下,我這種自我訓練的要求也承受了不少壓力(或者應該說相對的成本)。
每次轉入一個新的研究對象與課題總是又一次的考驗,熟悉社會運動、經濟地理、道德經濟、文化全球化、壟斷經濟、網際網路的相關研究文獻耗費時間精力,除非以無形的長期學術視野來自許外,就現實面在(論文出版的)投入與產出間不成比例;此外,研究領域過於分散更是常被批判的缺點;所幸,這些個別的研究成果都能夠受到其對應領域內學者相當程度的肯定,這表示每一次的脫軌起碼都還有留下被認可的痕跡。
升等副研究員後理應進入一個新的階段,要有新的自我期許。
在過去,研究計畫的擬定是給自己開功課打基礎,也可以說是基於學習成長的策略性考量。我想接下來副研究員以後,尤其在剛剛升上副研究員尚未面臨升等續聘的生存壓力的初期,唯一的責任應該就是「勇敢」摸索新的學術可能,尋找可以長期投入的研究課題,發展屬於自己的研究方向與學說。
我首先花了不少心思跟一群年輕朋友一起翻譯了我最心儀的經濟社會學模範著作Fred Block的《Postindustrial Possibilities》,並為其書寫了近三萬字的導論,希望能夠因此為經濟社會學在台灣的教學與研究提供一些刺激與共勉,也等於對過去幾年來的研究心得做一番整理。
另外一個總整理是,我花了相當多的時間重新回到自己發展社會學的原點,回到指導教授的GCC理論,總結自己幾年來的產業研究,做更為後設理論的反思;最後並提出對發展社會學的陷阱與突破之道的看法,以及克服GCC缺點的新理論提案-「跨界產業場域」(transborder industrial field)的分析取向。我知道這種總評文獻並提出理論的作為,可能會被譏評為不自量力,但「更不怕失敗」正是我升等後的自我期許。為此我總共寫作了兩篇論文,其中一篇是透過跟經濟地理學核心爭議的對話來鋪陳新理論;另一篇以汽車產業為對象來闡釋,並藉介入文獻中的具體爭議來展示新理論的效度。
我希望未來幾年可以重寫過去做過的產業研究,全部將它們匯入到新的理論架構中。此外,另一篇因為出國進修而延誤的,關於「道德經濟的理性形式」的論文,已寫好三萬字並經過數次修改,我希望可以把它整理出版,這也是未來研究計畫的一部份。基本上熟知此領域的人都知道,想要「用形式理性來掌握道德經濟」根本就是在經營一個接近不可能存在的言說空間,我把這當成挑戰希望可以有所突破。
我知道更重要的未來研究方向,應該還是要開拓出一個自己可以長期專注經營的研究領域。我經過了許多反省思索後,最後決定對焦到「設計社會學」與「日本研究」上來前瞻自己的未來研究方向。底下說明理由、作法與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