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男人為何選擇暴力?》有感

沼崎一郎教授是東北大學的文化人類學者,他的博士論文研究台灣的企業網絡,尤其是台南幫,那是許多年以前的事了。目前,對我而言更重要的身份是即將於4月份合開課程的教授。

上網找尋沼崎一郎教授的資料,你大概會發現到另外一個同名同姓的日本教授,那位教授研究男性學,發表許多關於如何防治家庭暴力,支援性暴力受害者的書籍。

其實,他們是同一個人。

4876997152-1

沼崎教授因為90年代連續發生校園性騷擾事件,透過參與到校園性騷擾防治委員會,進而關心到這個課題,接著他又參與到仙台女性主義團體阻止性暴力犯罪的支援網絡中。由此延伸關心課題也擴展到兒童虐待的家庭暴力,並成為日本全國校園性騷擾防治network的東北代表。有的人因此稱他為行動派人類學者。



我最近閱讀他書寫的小書《なぜ男は暴力を選ぶのか》,對他非常細心體貼,反覆不斷說明家庭暴力
(Domestic ViolenceDV)的本質,提高受害女性的「受害」自覺,鼓勵她們挺身反抗,非常敬佩。這本書固然有對於「家庭暴力」的智性分析,但都溶解在他用心良苦的淺白解說中,是一本企圖透過文字改變不合理現狀的行動手冊。

(必須說明一下,所謂「家庭暴力」這種翻譯,真的很有問題,因為所謂DV並不一定是在婚姻關係中會發生,也包括男女情侶或者甚至同志情侶之間。我底下盡量用DV

全書分為五章:



一、所謂「暴力」究竟為何?

二、他施予暴力的真正理由
給女性的忠告

三、想要對她施予暴力的真正理由
給男性的忠告

四、別被身旁的家暴者給騙了!
給周圍人們的忠告

五、民間團體的商談窗口

簡單明暸一點都不囉唆,內文卻是一再地反覆申訴,苦口婆心滿溢文字之間,這是真正用心累積許多體驗觀察的人才有辦法寫得出來的文字。

我讀這本書,心頭一直膽顫心驚,觸動到許多本以為忘了的創痛。

所謂「暴力」確實並不一定要拳腳相向才能成立,讓人感到恐懼不安,讓人不敢做想做的事,讓人做了自己本來不願意做的事,讓人因為恐懼而活在不自由,讓人對自己的身體失去自在的貼近感,這就已經是「立派」(完美的)的家庭暴力。



施暴者固然可以因為家庭成長背景、可以是一種心理疾病、可以跟酗酒有所關聯,但也有許多跟這些完全沒有關聯的
DV,重點是,無論甚麼狀況,DV本身有其獨立性,最明顯的地方是,它具有濃厚的計算性,一個家暴者可以根據場合、時間而展現出不同的暴力作為,甚至可以轉變成「擬似受害者」來掩飾自己的「加害」行為,那是因為施加暴力(不一定是肢體傷害)本身對施暴者而言乃是一種正面的「甜味」,可以提高他「掌控環境」的自在與快感。也因此,沼崎一郎提醒,千萬不要簡單相信施暴者的「懺悔」。



沼崎一郎的這些分析,自然是經過許多資料閱讀與個案接觸得來到的寶貴忠告,我並沒有甚麼異議。但我真的很想說,如果
DV的「暴力」如他所定義,那麼他一開始聲稱,為何只談「男性為何選擇暴力?」(BTW,這是這本小書的書名)的理由是因為由女性施加DV的狀況幾乎沒有!便不能夠成立。



我相信,女性施予男性「肢體暴力」應該是極為少數的個案。但如果說「讓親密的對象產生恐懼緊張、操縱其不自由」是
DV的本質,那麼女性施加DV的個案絕不會是少數,或許,我們應該再區分出DV的不同亞型。理解這種「柔弱型的DV」有其必要,因為它不僅可以幫助我們認識「女->男」的家庭暴力,還可以讓我們更敏感於「兒童虐待」的DV(這當中女性也會是加害者)、男女同志間的DV、以及包括婆媳之間的「女->女」的家庭暴力!



キャンパス・セクシュアル・ハラスメント対応ガイド―あなたにできること、あなたがすべきこと" (沼崎 一郎)

如果我們要對「親密關係中的暴力」有更深切的理解,要更完整全心地給予「在親密關係中受創、流失自我」的人們支援,我們需要一個更為中性的視野。我相信,DV不是一個侷限在社會角落的偏差行為研究領域,相反地,它是直接處於當代社會核心的一個軸心課題。

研究「經濟與網絡」的沼崎同時也可以是研究「親密與背叛」的沼崎,這種「做學問的做人自由」,在越來越以強調「科學嚴謹」與「量化績效」來提高競爭強度(與連帶的「恐懼」)的台灣學圈中恐怕是越來越稀薄吧?這是我看沼崎一郎這本小書另外的一點感慨。

對「讀《男人為何選擇暴力?》有感」的一則回應

發表留言